彭仁忠 吳衛(wèi)平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 430074;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 430070)
提 要:本研究以跨文化接觸理論范式為基礎,調查與分析國內10所不同類型高校中1,350名大學生的跨文化接觸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目前最主要的跨文化接觸方式為間接接觸,其中以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和間接人際接觸最為頻繁。相比之下,他們的跨文化直接口語接觸和書面語接觸相對偏少。另外,通過綜合討論分析發(fā)現(xiàn)兩類跨文化接觸方式均有助于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為跨文化學者、高校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們提供有關大學生跨文化接觸的實證數據參考,同時為他們進一步探索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發(fā)展的接觸路徑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視角。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fā)展以及21世紀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尤其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提議背景下,中國大學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接觸和交流。但是,由于不同國家在歷史傳統(tǒng)、語言文字、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他們在跨文化接觸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問題和困難(時敏 2014:28)。為了進行有效而得體的跨文化交流,作為跨文化接觸的主要群體,中國大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跨文化能力。近幾十年來,國內外有關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不勝枚舉。但是,有關跨文化接觸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并且現(xiàn)有研究多將跨文化接觸解釋為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的面對面交流。英國學者Kormos和Csizér(2007)提出,跨文化接觸不僅包含與目標語言的本族語者或非本族語者的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還包含使用目標語言通過文化類產品進行接觸(主要是通過不同類型的電子類或者印刷類媒介進行接觸)。另外,國內著名跨文化研究學者胡文仲曾指出,與英語本族語者進行直接口語接觸和交流,或者通過直接接觸方式學習他們的文化,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胡文仲 1999:45)。由此,本研究廣泛調查當前中國大學生跨文化接觸情況,從而為跨文化研究學者、高校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們提供實證數據參考,以便他們進一步探索有利于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發(fā)展的接觸路徑。
跨文化接觸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術語“跨文化接觸”源于Allport(1954)提出的群際接觸理論,也稱為接觸假說。此理論的基本內容是關于良好環(huán)境下的群際接觸如何減少群際偏見。該接觸假說在理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引起學者們的極大關注(Pettigrew 1971:13)。而且,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經對接觸的條件、影響和結果以及許多群際接觸過程中涉及的因素進行過具體分析并積累廣泛的研究基礎(Allport 1954;Pettigrew 1986;Stephan 1987;Dovidio et al. 2003; Kormos, Csizér 2007;Halualani 2008)。
接觸假說除有其社會心理學基礎外,還和語言學習研究有著廣泛而緊密的聯(lián)系。關于接觸的一些實證研究最早出現(xiàn)于Clément(1980)的動機模型研究中,他指出接觸屬于動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關于接觸和語言學習的關系研究在Clément 和 Kruidenier (1983)的語言學習動機模型中得到進一步佐證,即接觸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自信。同樣,D?rnyei和Csizér (2005)認為接觸對語言學習者的態(tài)度和動機能夠產生積極作用。另外,一些在外語環(huán)境下的群際接觸研究,如Kormos和Csizér(2007)探索學生在跨文化情境中獲得的跨文化接觸體驗,他們認為跨文化接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增強他們的語言學習動機以及減少語言使用焦慮。而且,他們還發(fā)現(xiàn),跨文化接觸不僅涉及和講目標語言的本族語者或非本族語者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同時也包含與目標語的文化產品(電子和印刷媒體等)的接觸(同上:244)。由此表明,在跨文化能力視域下存在兩種主要的跨文化接觸:一種是直接接觸,另一種是間接接觸。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分別有兩種子類型,具體包括直接口語接觸和直接書面語接觸,間接人際接觸和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而且,每一個子類型都有不同的組成成分。具體來說,直接口語接觸包括在國內或國外與目標語言的本族語者的口語交流;直接書面語接觸包括在國內或國外與目標語言的本族語者的書面文字交流,如電子郵件和書信往來等;間接人際接觸包括與有出國經歷或跨文化接觸經歷的家庭成員、朋友和老師的交流;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涉及一些通過文化產品如電視、互聯(lián)網、書籍、電影和雜志等進行的接觸(Clément, Kruidenier 1983;Pettigrew 2000;Campbell 2003;Liaw 2003, 2006;Kormos, Csizér 2007; Luis 2012;Kormos et al. 2014)。
本研究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等城市的10所綜合性大學的1,350名1至4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學生來自管理、新聞、法律、中文、哲學、社會學、電子、自動化、計算機、生物、物理和通信等專業(yè),其中文科占31%,理工科占65.1%,其他學科占3.9%;問卷調查樣本中有跨文化接觸經歷的學生1,293人,所占比例為95.8%,海外經歷學生221人,占16.4%。同時,從以上樣本中隨機選取40名大學生作為訪談對象,所選樣本中有跨文化接觸經歷的學生40人,所占比例為100%,海外經歷學生9人,占22.5%。
3.21問卷
本研究以Kormos和Csizér(2007)的跨文化接觸理論范式為理論基礎,結合中國大學生跨文化接觸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套包含4個維度、52個描述項的中國大學生跨文化接觸量表;問卷的Cronbach系數為0.937,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問卷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大學生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專業(yè)、托?;蜓潘汲煽儭⒊鰢洑v及跨文化接觸經歷等信息;第二部分為跨文化接觸量表,涵蓋4個主要維度(直接口語接觸、直接書面語接觸、間接人際接觸和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和52個描述項(直接接觸35項和間接接觸17項),采用萊克特量表分級計分方法,由于樣本可能存在從未接觸的情況,故采用6分制分級,“0”代表“沒有”,“1”代表“偶爾”,“2”代表“較少”,“3”代表“一般”,“4”代表“較多”,“5”代表“非常多”。
3.22 訪談
訪談具體內容如下:首先,課題組成員詢問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級,專業(yè)等。然后,詢問受訪者的直接與間接跨文化接觸經歷,例如:(1)你有過什么類型的直接接觸經歷?請列舉,如出國或者在國內通過電子郵件、QQ和Skype等社交工具與外國人進行口語或者打字聊天交流;(2)你有過什么類型的間接接觸經歷?請列舉,如觀看英語電視節(jié)目、電影,閱讀英文報刊雜志,閱讀英文文學書籍,研修英語文化類課程等;(3)你的直接接觸經歷對你的跨文化能力是否有影響?(4)你的間接接觸經歷對你的跨文化能力是否有影響?在訪談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進行問題的深度挖掘從而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
本研究通過學生課堂面對面和快遞郵寄兩種方式共計發(fā)放問卷1,5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350份,有效率為90%。將收回的1,350份問卷數據輸入電腦并使用SPSS 19.0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該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主要包括樣本人數(代表剔除“0”后的樣本人數),占總人數比例(即有接觸經歷的人數與樣本總人數之比),平均值(有接觸經歷的樣本接觸情況平均值)和標準差(有接觸經歷的樣本接觸情況的離散度)。同時,對抽取的40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其中有32名受訪者是通過一對一面談方式;另外8名受訪者是通過QQ視頻或語音一對一在線訪談。在訪談開始前,受訪者被告知所有的對話均保密。錄音在受訪者的許可下進行。訪談語言采用漢語,所有訪談內容轉寫成文字并進行描述性分析。
表1 中國大學生直接口語接觸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第25項直接口語接觸普遍比例較低。其中第14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最高,第23項、第15項、第19項、第20項和第17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相對較高。相比之下,其他19項直接口語接觸路徑所占總樣本人數比例均低于30%, 而且,第1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最低(4.89%)。同時,所有直接口語接觸的頻率普遍不高,大多數接觸頻率在“偶爾”和“一般”之間變化,其中大學生通過“在國內通過學校里的外教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文化”和“到國外通過國外旅行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文化” 等路徑接觸頻率相對較高。結果表明,當前中國大學生直接口語接觸情況一般或較少并且接觸頻率也不高。
表2 中國大學生直接書面語接觸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10項直接書面語接觸普遍比例偏低,普遍低于30%,其中第9項、第1項和第3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相對較高,而第7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最低。同時,所有直接書面語接觸的頻率也普遍偏低,大多數接觸頻率在“偶爾”和“較少”之間變化。結果表明,當前中國大學生直接書面語接觸經歷很少并且接觸頻率也偏低。
另外, 通過訪談結果發(fā)現(xiàn),(1)直接口語接觸:9名學生有出國經歷,占訪談樣本比例為22.5%,31名學生在國內與外國人面對面直接接觸,占77.5%;(2)直接書面語接觸:25名學生使用聊天工具和外國人進行打字聊天,占62.5%,12名學生使用微博和電子郵件與外國人打字聊天,占30%,3名學生沒有直接書面語接觸,占7.5%。另外,關于直接接觸對其跨文化能力的影響作用,37名學生認為直接接觸(直接口語接觸和直接書面語接觸)有利于促進其跨文化能力,占92.5%;1名回答不確定,占2.5%, 2名回答無影響,占5%。
從表3可以看出,9項間接人際接觸中除了3項比例較低外,其他6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均較高。其中第9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最高,相比之下,第4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最低。同時,所有間接人際接觸的頻率均值在“偶爾”到“較多”范圍內變化,在這9種間接人際接觸中,大學生接觸頻率最多的是第9項(3.10),而大學生接觸頻率最少的是第4項(1.78)。
從表4可以看出,8項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普遍比例較高,其中第7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最高,第8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位居其次,第1項占總樣本人數比例位居第三。同時,所有間接人際接觸的頻率均值在“較少”到“較多”范圍內變化,在這8種間接的文化產品類接觸經歷中,大學生接觸頻率比較多的是第7項(3.41)和第8項(3.33),相比之下,其他文化產品類接觸頻率較少或者一般。
表4 中國大學生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另外,通過訪談結果發(fā)現(xiàn),(1)間接的人際接觸:25名學生反映通過家人(有出國經歷)了解外國文化(62.5%),33名學生反映通過朋友(有出國經歷)了解外國文化(82.5%),40名學生反映通過老師(有出國經歷)了解外國文化(100%);(2) 間接的文化產品類接觸:37名學生反映通過觀看英語類電視節(jié)目了解外國文化(92.5%),40 名學生反映通過瀏覽互聯(lián)網(查英文資料,在線課程等)了解外國文化(100%),35名學生反映通過閱讀電子和紙質英文書籍了解外國文化(87.5%),40名學生反映通過觀看英文電影和聽英文歌曲了解外國文化(100%),36名學生反映通過閱讀電子和紙質雜志了解外國文化(90%)。同時,關于大學生間接接觸對其跨文化能力的影響作用:37名學生認為間接接觸(間接人際接觸和間接的文化產品類接觸)有利于促進其跨文化能力(92.5%),1名學生不確定間接接觸對其跨文化能力是否有影響(2.5%),剩余2名學生認為間接接觸(間接人際接觸和間接的文化產品類接觸)對其跨文化能力無影響(5%)。
從本研究調查結果與分析可見,中國大學生目前最主要的跨文化接觸方式為間接接觸,其中以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和間接人際接觸最為頻繁。在間接文化產品類接觸中,最頻繁的3種接觸方式分別是:通過觀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曲和觀看英語類電視節(jié)目等接觸方式了解外國文化。而在間接人際接觸中,最頻繁的3種接觸方式分別是:在國內通過選修大學英語課程、通過與朋友和老師之間的交流等接觸方式了解外國文化。同時,通過對間接接觸的訪談看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在國內通過觀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曲和觀看英語類電視節(jié)目,通過閱讀電子和紙質英文書籍和雜志,通過瀏覽互聯(lián)網(查英文資料,在線課程等),通過和家人、朋友和老師之間的交流等接觸方式有助于了解外國文化。同時,他們還認為間接接觸(間接人際接觸和間接的文化產品類接觸)有利于促進其跨文化能力發(fā)展。這與胡文仲(2013)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他提到當前中國大學生的主要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方式是通過課堂上課以及閱讀相關英文材料,以及音像、磁帶、在線教育等途徑展開(胡文仲 2013:5)。而且,國內還有一些學者通過調查國內的一些英語類電視節(jié)目指出觀看英語類電視節(jié)目有利于引進外國文化和加強文化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發(fā)展(劉圣潔 范杏麗 2004:85);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通過欣賞英文原版電影能提高大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的興趣以及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能力并能促進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發(fā)展(李彥 2009,黃園園 2012)。間接人際接觸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有效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技能以及跨文化認知的能力(李華 徐敏 2012,張培 2014)。另外,一些國外的學者也探討文化產品類間接接觸對大學生的本國文化知識和外國文化知識的顯著影響作用。例如,Liaw (2006)指出網絡閱讀環(huán)境的構建以及網絡論壇的使用能通過增強學生對不同國家文化知識的了解來促進他們的跨文化能力。Gómez和Fernando(2012)通過在一所大學的高級英語課堂上開展一項語言項目證實閱讀文學作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其結果顯示閱讀文學作品不僅能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交際閱讀練習的機會,還能通過互動為學生們提供構建文化知識的機會。
相比之下,目前直接口語接觸和書面語接觸均不是中國大學生主要的跨文化接觸方式,但是,在直接口語接觸中,最頻繁的3種接觸方式分別是:在國內和學校里的外教交流、參加外國文化交流日以及參加外國節(jié)日慶祝活動。而在直接書面語接觸中,最頻繁的3種接觸方式分別是:在國內通過書信、QQ和微信等方式與英語本族語的人用英語進行書面交流。同時,通過訪談可見,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通過在國內與外國人面對面直接接觸和使用聊天工具和外國人打字聊天等接觸方式占據主導。而且,他們還認為直接接觸(直接口語接觸和直接書面語接觸)有利于促進其跨文化能力的提高。
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技術進步與發(fā)展,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等接觸方式進行的跨文化交流和學習在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和外語能力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彭仁忠 吳衛(wèi)平 2016:78)。而且,一種全新的跨文化接觸和學習模式,即在線網絡學習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一種主要學習模式,有助于大學生學習外語和了解外國文化(劉邦祥等 2006,韓海燕 2011,劉婷 2015,薛宇飛等 2015)。這種網絡接觸模式受廣泛歡迎的原因在于該模式易于獲得,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一些國內外學者類似的研究中可以佐證在線網絡學習模式有助于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發(fā)展。例如,丁璇(2006)通過問卷對受試者使用Skype聊天工具前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使用Skype聊天工具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O’Dowd(2003, 2007)研究發(fā)現(xiàn)在線網絡的使用(電子郵件,網絡論壇,閱讀不同國家文化知識以及和外國人進行在線互動)有助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具體表現(xiàn)在增加他們對本國文化知識和外國文化知識的理解,對跨文化交際過程的理解,以及提升他們了解外國人生活風格的興趣和面對不同文化事件時從多視角看問題的能力。Campbell(2003)研究發(fā)現(xiàn)微博在外語教學中的使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們增強閱讀和寫作技巧以及不同的文化知識。Elola和Oskoz (2008)使用Byram (2000)的評估工具來分析出國留學的學生和國內學習的學生通過使用微博進行互動的經歷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微博互動能促進學生們的跨文化能力發(fā)展。另外,Liaw (1998, 2003)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電子郵件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互動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本研究對中國大學生跨文化接觸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以及深入挖掘影響其跨文化能力發(fā)展的主要跨文化接觸方式,為研究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發(fā)展的接觸路徑提供一個全新視角, 而且, 為跨文化研究學者、高校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們提供有關跨文化接觸的實證數據支撐,以便他們進一步探索有利于中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發(fā)展的接觸路徑。同時, 本研究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重點圍繞跨文化接觸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作用機理以及其與外語學習的相關關系,另外,還需要更深入地拓展和研究在線網絡學習模式在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和語言能力發(fā)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