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峰 黃 進 牛維益 劉代忠 王維發(fā) 張 瑞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成都市 61002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xiàn)AP)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多因第5號常染色體長臂上的APC基因突變,造成細胞生長分化進行性失控而引發(fā),主要臨床特征為結直腸黏膜布滿大小不一的腺瘤樣息肉,多發(fā)于30歲左右群體,若未及時治療,癌變率可達100%[1-2]。以往常采取開腹手術治療,雖可有效切除病灶,但存在手術切口大、創(chuàng)傷重、術后恢復慢等缺陷;而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為治療FAP的新興術式,可有效避免開腹手術的缺陷,但其操作復雜,難度較大,臨床應用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62例接受手術治療FAP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分析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對其術后腸功能及康復進程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2例FAP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采取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的34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接受開腹手術的2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颊呔?jīng)結腸鏡及病理檢查證實為FAP,存在腹瀉、腹痛、便血等臨床癥狀,并排除合并肝、腎、心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及傳染性疾病者。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2~63(36.02±7.36)歲;存在FAP家族史25例。對照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21~72(35.59±7.83)歲;存在FAP家族史2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施行開腹手術:氣管插管全麻,取平臥位,于右上腹做切口,將大網(wǎng)膜由橫結腸網(wǎng)膜帶剝下并保留,游離結扎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血管,并予以切斷,切除全結腸;將末端回腸折成“J”型儲袋,而后同回腸直腸吻合。
1.3.2 觀察組 施行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取仰臥位,于臍下約1 cm處做切口,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 mmHg左右),采取5孔法,在臍上緣做繞臍切口并穿刺置入10 mm trocar,放入腹腔鏡;右上腹穿刺置入5 mm trocar,右下腹腹股溝韌帶的上方穿刺入12 mm trocar,左下腹穿刺入5 mm trocar,左鎖骨中線臍上約5 cm位置穿刺入10 mm trocar為主操作孔,分離乙狀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升結腸、直腸及回盲部,以超聲刀切除直腸中息肉,腹腔鏡下完全清除息肉,將末端回腸折成“J”型儲袋,而后同回腸直腸吻合。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情況,如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恢復情況如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如吻合口瘺、腹腔感染、傷口感染、麻痹性腸梗阻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兩組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x±s)
2.2 術后恢復情況 觀察組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x±s,d)
2.3 并發(fā)癥情況 觀察組出現(xiàn)吻合口瘺1例,腹腔感染1例;對照組出現(xiàn)吻合口瘺3例,腹腔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麻痹性腸梗阻1例。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88%)低于對照組(28.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86,P=0.038)。
FAP為消化內(nèi)科常見病,病因主要與遺傳有關。研究指出,約70%的FAP患者存在家族史,其余30%雖為新發(fā)突變患者,但亦有極大可能會遺傳給后代[3]。FAP的臨床特征為結直腸黏膜布滿腺瘤樣息肉,且息肉數(shù)量可隨病程延長而增加,具有較高癌變率[4]。
目前,手術切除仍為治療FAP的首選方法,但傳統(tǒng)開腹手術切口大、出血多,對機體創(chuàng)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慢,且吻合口瘺、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影響患者預后[5]。隨著腹腔鏡器械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逐漸被應用于FAP治療中。張昭等[6]研究指出,腹腔鏡治療FAP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①術中可經(jīng)5個微小切口進行手術,手術切口小,術后瘢痕不明顯,美觀度高,且腹腔密閉性較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②腹腔鏡輔助下可放大局部手術區(qū)域,提高術野清晰度,減少對正常組織及微小血管的損傷,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③腹腔鏡下以纖細器械進行切除,人手不進入腹腔操作,有助于減少對腹腔組織的干擾,加速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住
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治療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加速術后腸功能恢復及患者康復進程。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該術式可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該術式技術難度較高,且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血管解剖較多,術中易出血,要求術者應具有嫻熟的腹腔鏡手術操作技術,術中施行精細操作,以提高手術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FAP患者予以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治療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速術后腸功能恢復及患者康復進程,安全可行。
[1] 盧 笛,楊瑜明,劉 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3例診療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5,17(6):920-921.
[2] 張 敏,蘭風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研究進展[J].國際遺傳學雜志,2014,37(2):82-88.
[3] 楊 軍,劉為青,李文亮,等.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APC基因同義突變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7,46(2):218-222.
[4] 樊人瑜,許建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變危險因素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6,37(3):276-279.
[5] 唐斯文.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12):36-37.
[6] 張 昭,王 丹,徐 彬,等.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9):711-714.
[7] 劉 杰,趙 磊,徐 亮.腹腔鏡輔助全結直腸切除術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臨床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7,33(3):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