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
“只有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人的環(huán)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富有哲理的話語,揭示了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挖掘淮安本土獨具地方特色的德育資源,創(chuàng)設潤澤學生心田的文化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良好健康的個性品質(zhì),是近幾年來我所探究和嘗試的班級管理模式。
一、明確尋訪探究內(nèi)容
一是了解淮安本土抗戰(zhàn)時期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如劉老莊八十二烈士、漣水保衛(wèi)戰(zhàn)、武工隊三進淮寶(呂良),培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情感。
二是瞻仰開國總理周恩來故居和童年讀書處,了解周恩來總理波瀾壯闊、愛黨愛國、鞠躬盡瘁的一生,著重研讀周總理少年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求學經(jīng)歷,引領學生好學上進、樹立志向。
三是搜集淮安歷史名人(士、地)及其成就、事跡,如吳承恩和《西游記》、韓信和漂母井、梁紅玉、關天培、許嘉璐,“進士之鄉(xiāng)”河下古鎮(zhèn),感受淮安人堅忍不拔、知恩圖報、保家衛(wèi)國、心系百姓、造福于民、好學上進的情懷,引領學生崇德向善。
二、指導尋訪探究過程
就地取材,挖掘淮安市、金湖縣及呂良鎮(zhèn)本土兩史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我指導學生對相關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通過網(wǎng)絡收集、實地訪談、實踐活動,以及講故事、看影片、說評書、寫感受、明志向等系列活動,使得學生受到本土德育資源的熏陶和浸潤。
(一)明晰探究重點
1.抗戰(zhàn)英雄篇
通過網(wǎng)上搜集、研讀史料、實地尋訪等途徑,了解淮安、金湖、呂良本土抗戰(zhàn)時期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著重了解、整理劉老莊八十二烈士、漣水保衛(wèi)戰(zhàn)、武工隊三進淮寶(呂良)等英雄故事,培育學生熱愛祖國、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
2.開國總理篇
淮安是一代偉人、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故鄉(xiāng)。我通過瞻仰紀念館和故居,研讀展館的文件,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閱讀有關書籍,了解周恩來總理波瀾壯闊、愛黨愛國、鞠躬盡瘁的一生,著重探究周總理少年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求學經(jīng)歷,教育學生珍惜時光、勵志讀書。
3.歷史名人篇
通過梳理、搜集淮安歷史名人(士、地)及其成就、事跡,如吳承恩和《西游記》、韓信和漂母井、梁紅玉、關天培、陳白塵、吳鞠通、許嘉璐,“進士之鄉(xiāng)”河下古鎮(zhèn),感受淮安人堅忍不拔、知恩圖報、保家衛(wèi)國、心系百姓、造福于民、好學上進的情懷,引領學生學習先賢、崇德向善。
(二)指導探究過程
1.確定合作小組,研定探究方向
首先,我根據(jù)年齡、性別、愛好及動手能力幾個方面綜合考量,把學生分成幾個研究小組,分別圍繞“抗戰(zhàn)英雄”“開國總理”“歷史名人”這幾個選題進行合作探究。
其次,我們指導各小組研究、確定各個研究主題研究的方向和內(nèi)容,并把研究內(nèi)容、任務以及能夠完成任務建議采取的方式、方法、途徑等細化到每一個組員,便于組員完成分工任務。
比如說,抗戰(zhàn)英雄篇,我們指導“抗戰(zhàn)英雄組”,選取淮安一個面帶領學生瞻仰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引導學生研讀館內(nèi)史料和當?shù)乜h志辦的縣志,帶領學生參觀漣水舊城墻,指導學生尋訪武工隊三進淮寶的見證者,帶領學生觀看《漣水保衛(wèi)戰(zhàn)》等影片。嚴謹厚重的史料,再現(xiàn)歷史的影片,身臨其境的采訪,把淮安抗戰(zhàn)英雄的形象真切地、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刻在學生的心中,使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高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比如說,開國總理篇。我們著力指導學生探究周總理少年立志的求學經(jīng)歷。可以借用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求學經(jīng)歷教育學生珍惜時光、勵志讀書。研究的途徑較多,可以是瞻仰參觀紀念館,可以是研究閱讀館內(nèi)史料,可以是閱讀書籍觀看影片,可以是聽解說員講解,也可以是采訪相關人員。
比如說,歷史名人篇。我推薦學生研究吳承恩和《西游記》、韓信和漂母井、梁紅玉、關天培、陳白塵、吳鞠通、許嘉璐,“進士之鄉(xiāng)”河下古鎮(zhèn)。要求每一組只選取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地方進行尋訪探究,要通過對人物的故事、成就等方面的探究,挖掘淮安人堅忍不拔、知恩圖報、保家衛(wèi)國、心系百姓、造福于民、好學上進等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質(zhì)、情懷,從而引領學生學習先賢、崇德向善。
2.查詢史實資料,尋訪先烈足跡
為了增強探究的趣味性,激發(fā)探究的主動性,我還組織學生觀看了《周恩來》《漣水保衛(wèi)戰(zhàn)》《西游記》等影視劇。為了增強研究的深度,我指導學生網(wǎng)上查閱淮安歷史名人的故事;引導學生尋訪金湖呂良地區(qū)武工隊三進淮寶的見證者孫老人了解艱難殘酷的敵后斗爭;帶領學生瞻仰周恩來紀念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獲取第一手翔實的資料。
3.選取喜歡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無論是網(wǎng)上查閱資料,還是研讀史實資料,或是現(xiàn)場尋訪采訪,我都要求學生留下探究的痕跡資料,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展示探究成果,形式多樣,可以是講述故事,可以是播放視頻,可以是學說評書。
學生展示成果的過程,就是他們見識再提高的過程,就是他們情感再內(nèi)化的過程,就是他們價值觀再升華的過程。
4.撰寫探究心得,表明理想志向
一是書寫。對孩子們來說,參與探究、尋訪、發(fā)現(xiàn)的過程值得記憶,對他們來說,開國總理偉大的人格、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歷史名人高尚的情操值得學習;對他們來說,不經(jīng)意間,自己的認識更豐潤了,自己的情感更熾熱了,自己的愛恨更鮮明了,自己的理想更具體了,這些更值得向他人宣告。為此,我經(jīng)常抓住時機進行“學史明志·崇德向善”主題征文活動。
二是表達。我們鼓勵學生,用筆記錄過程,用情摯愛祖國,用文表明志向。
三是投稿。我經(jīng)常鼓勵學生選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鼓勵他們向《關心下一代周報》《陽光少年網(wǎng)》《家長》等網(wǎng)站、報刊社投稿。
近幾年,就淮安本土德育資源,因地制宜,我創(chuàng)新了班級管理新模式。一是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形成認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升能力;二是學生能夠銘記一些革命先賢、歷史人物、英雄先烈的感人故事,能夠通過活動感受歷史名人的高尚品質(zhì),領略開國總理的偉大人格,敬重革命先烈的愛國情懷;三是學生能在活動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感恩先賢、銘記歷史、崇德向善的情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