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儒家道德倫理的基礎,無論是居“四德”之首的“仁”,還是作為“五倫”之大節(jié)的“忠”,究其根源,都發(fā)自人們對父母的天然之愛——孝,正所謂“立愛自親始”,“孝梯”乃“為仁之本”?!缎⒔洝肥顷U發(fā)儒家倫理的著作,以“孝”為“百行之本”,進而闡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則處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種社會倫理關系,以及立身、處事、齊家、睦鄰、治國、事君等各種社會、政治事務。漢魏以來,《孝經》成為儒學教養(yǎng)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經》獲得“經典”地位,升格為與“五經”并列儒家“經書”之一,作為科舉考試最基礎的經典,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當時,兒童普遍于六七歲時開始誦習《孝經》,為接受更高層次的儒家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奠定基礎?!缎⒔洝返玫教拼y(tǒng)治者和士人的極大重視,玄宗認為孝是道德根本、社會教化的基礎,“化人成俗,率繇于德本,移忠教敬,實在于《孝經》”,故親自訓注《孝經》,頒布天下,“垂范將來”。在實踐過程中,唐人根據孩童心理性格編制的各種輔助性蒙書,與《孝經》一起構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孝道教材體系,并加強了《孝經》在讀書人的知識結構、教養(yǎng)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正如杜甫詩云:“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薄缎⒔洝烦蔀槭咳吮貍浣浀洌K身受益。晚唐薛逢《鄰相反行》云:“家藏一卷古孝經,世世相傳皆得力?!彪S著整個社會對《孝經》崇重,直接影響了童蒙教育對《孝經》的重視。
(摘編自金瀅坤:《“蒙以養(yǎng)正”:唐代童蒙的孝道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20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