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越南與中國的關系十分密切。自10世紀楊廷藝以擬血緣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有持續(xù)性的統(tǒng)治核心團體,此后在內(nèi)部競爭的過程中,越南逐次建立了丁朝、黎朝、李朝、陳朝等政權,并與中國封建王朝保持了一種較為特殊的宗藩關系。與同屬儒家文化區(qū)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等地相比,越南在語言學上具有吸收中國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越南語與漢語同屬孤立語,故而在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上與漢語語音可以對應。換言之,越南士人以越南語閱讀漢籍或創(chuàng)作詩文,如同以漢語方言進行作業(yè)。據(jù)劉春銀、王小盾、陳義等人根據(jù)越南漢喃研究院典藏文獻編纂的《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可知,現(xiàn)存越南的家訓書籍有30余部,其中既有印本,也有抄本;既有從中國傳入的家訓,如《朱子家政》《明道家訓》,也有越南自撰的家訓,如上述后黎朝胡丕績撰《窮達家訓》和阮朝鄧春榜撰《居家勸戒則》等。許多家訓均附存于宗教善書中流傳,也是越南家訓文化的一大特色。如越南現(xiàn)存最早家訓——陳朝狀元莫挺之撰寫的《訓孩歌》,這部家訓收錄于僧人慧身刪定的《禪宗本行》一書;此外諸如《春亭(廷)家訓》附載于《勸孝書》,《朱子家訓》附載于《守寸編》。這些家訓通過善書或宗教的倡導,也從個別家族的訓誡成為普羅大眾共同的道德教本。
(摘編自耿慧玲:《家訓文化在越南的傳播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20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