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霞,王 勝,馬 毅 綜述 曹軍平 審校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一種心肌壞死型疾病,主要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或持續(xù)性缺氧所引發(fā),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其中一種病癥類型,主要引發(fā)原因為右冠狀動脈(coronary artery,RCA)與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閉塞。在心肌梗死病癥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發(fā)生率可達50%,屬于臨床常見類型的心肌梗死病例,80%的致病血管是基于RCA病變引發(fā),20%是基于LCX病變引發(fā),僅有極小部分患者是基于包繞心尖部的前降支(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病變所引發(fā)[1]。其中,RCA與LCX血管閉塞所引發(fā)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其體表心電圖中均可引發(fā)局部或是全部下壁梗死相關導聯ST段的升高,或是引起其他臨近導聯ST段的不同變化[2]。對心肌梗死的犯罪血管進行定位能夠明確發(fā)病部位,從而給予針對性的治療,現代臨床中主要將以上導聯的ST段改變情況與不同導聯ST段轉變的組合等作為依據進行犯罪血管定位,此類指標具有著一定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本文對近年來關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癥、犯罪血管體表心電圖定位等相關研究資料進行查閱與分析,并將其進行綜述。
1.1 發(fā)病機制 曹正雨等[3]提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肌壞死病癥,患者多會在出現胸骨后劇烈疼痛后到醫(yī)院進行檢查與治療,發(fā)病時疼痛病癥表現具有持續(xù)性特點,但多數患者在休息之后或是給予對癥藥物治療后能夠得到緩解[3]。急性梗死發(fā)病后可出現進行新心電圖改變等從而引發(fā)休克、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此病癥的發(fā)病機制問題而言,Jones等[4]在其研究中有提出,心肌梗死可由多種因素引發(fā),例如,高強度的勞動或是體育鍛煉,在高強度的體力運動時,患者的心臟可能會出現不能夠承受壓力的情況,從而導致心肌需氧突然增加,促使其比較容易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有研究認為,暴飲暴食、寒冷刺激、過度飲酒與吸煙等均屬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誘發(fā)因素,其中,暴飲暴食會導致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進入到人體內,導致血脂濃度在短時間內升高,致使血液黏稠度上升,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最終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寒冷刺激主要是作用在冠心病患者群體中,冠心病患者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可進一步增加心肌梗死發(fā)病可能性[5]。
1.2 臨床診斷 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需要將多項檢查結果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作為依據,針對此問題,安沅[6]指出,針對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緊急給予實驗室檢查,其中心電圖可作為主要檢查項目,借助于心電圖檢測,能夠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特征性改變?yōu)槿鲁霈F的Q波與ST段升高以及ST-T的動態(tài)變化,而此項指標是明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參考。有學者提出,除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之外,心肌壞死血清生物標志物、心肌壞死血清生物標志物檢查也均屬于急性心肌梗死病癥的主要檢查項目,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與肌鈣蛋白升高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指標存在,能夠在心肌梗死發(fā)病后的3~6 h開始逐漸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會在3~4 d之內逐漸恢復正常[7]。文獻[8]提出,當前比較常見的是參考第三次心梗診斷標準及機制對急性心肌梗死做出診斷,同時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期間還需要協助判斷是否合并右室梗死便于做出更具有診斷性的治療方案。
2.1 RCA與LCX解剖
2.1.1 RCA解剖 王江洪等[9]在相關研究中指出,RCA最早在升主動脈右前側的右冠竇、縱向三等份中的三分之一部分,同留在肺動脈起始部位與由心耳之間,隨著冠狀溝逐漸向右下方向移動,經過心右緣,發(fā)出銳緣支動脈,最終到心臟隔面后室間溝與房室溝的交叉點上,其中90%左右的概率會在最后發(fā)出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branch,PDA)與左室后支(posterior branch of left ventricle,PLA)[9]。RCA的分支包括了右房支、右室前支、右緣支等。潘月等[10]認為,PLA的發(fā)育狀況是評估左右冠狀動脈的核心參考,結合室間隔與左室隔面部分經由何種冠脈供血,可細化為右冠狀動脈優(yōu)勢、左回旋支優(yōu)勢、均衡三種類型。RCA正常情況下會處于右房、右室前臂上、右室側壁等部位。文獻[11]認為,RCA開口到第一個較大右室支動脈發(fā)出部位為近段,第一個較大右室支動脈部位為RCA的遠段。
2.1.2 LCX解剖 Cristina等[12]研究提出,LCX趨于直角起點處于左主干,隨左房室溝向左方向移動,后在經由左室鈍角緣時發(fā)出鈍緣支分支,后由前向后繞行,最終到達心臟的隔面?;A分支包括鈍緣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等。LCX的長度與管徑對RCA的優(yōu)勢程度起到重要影響作用,左優(yōu)勢型與均衡型的心臟中,LCX管徑較大,同時也會發(fā)出部分分支供應左室側壁與隔面[13]??稻占t等[14]在研究中指出,LCX分段為,近段最初在LCX開口處到第一鈍緣支發(fā)出部位,若存在高位緣支則予以排除;遠段也就是在第一鈍緣支發(fā)出部位開始,一直到LCX的終末。
2.2 心電圖定位致病血管
2.2.1 梗死相關導聯定位 若Ⅲ導聯ST段升高幅度與Ⅱ導聯的比值大于1(ST↑Ⅲ/ST↑Ⅱ>1),則能夠判斷致病血管為RCA,若是定位RCA的近中段閉塞,則判斷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會更高[15]。此觀點在近幾年的臨床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而楊芳等[16]認為,ST↑Ⅲ/ST↑Ⅱ>1評估出RCA近中段閉塞的陽性預測值為90%,陰性預測值為77%,但若是V1導聯ST段同時升高0.5 mm,預測RCA近段閉塞的預測值為100%。此標準一方面能夠在定位致病血管中應用,另一個方面也能夠輔助對右室梗死做出評估,也有報道提出,此標準與V4R導聯ST段升高進行對比,在評估右室梗死上更具有敏感性。王立群等[17]研究發(fā)現, RCA近段閉塞,損傷ST段綜合向量在額面指向右下方,與Ⅲ導聯電極的方向夾角與Ⅱ導聯電極夾角小,心電圖顯示出ST↑Ⅲ>ST↑Ⅱ,鏡面導聯ST↑aVL>ST↑1;在橫斷面損傷ST段綜合向量方向為右后方,鏡面導聯STV1-V6部分或是全面壓低,同時下壁導聯ST段升高與前臂導聯ST段壓低程度較為相似。但是,若心電圖沒有出現以上顯示,而是表現出ST↑Ⅲ≤ST↑Ⅱ,ST↑aVL≤ST↑Ⅰ致病血管與病變可以是RCA非近段或是LCX所引發(fā)的。
2.2.2 胸前導聯定位 (1)ST↓V1-V3:羅艷華等[18]在其研究中抽取了9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根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將所有患者分為RCA近端組、RCA遠端組、LCX組,患者數量分別為35例、42例、13例。ST↓V3<1.5 mm預測RCA近端滿感性為78%,特異性為75%,陽性預測值為70%,陰性預測值為82%;1.5 mm 2.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判斷 Fiol三步流程是比較常用的致病血管判斷程序,具體步驟為:首先,對STⅠ的偏移狀態(tài)進行檢測,STⅠ↓>0.5 mm預測RCA閉塞的敏感性為92%,特異性為77%,陽性預測值為94%,陰性預測值為71%;STⅠ↓<0.5 mm預測RCA閉塞的敏感性為31%,特異性為100%,陽性預測值為100%,陰性預測值為84%。其次,檢查ST↑Ⅲ/ST↑Ⅱ,ST↑Ⅱ>ST↑Ⅲ預測LCX閉塞敏感性為66%,特異性為100%,陽性預測值為100%,陰性預測值為66%。最后,若ST↑Ⅱ 雖然AMI的ECG會受到側支循環(huán)多少、患者體型、是否發(fā)生病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基于多數患者而言,依據ECG改變可初步推測致病血管[22]。嚴鵬飛等[23]在其研究中提出,單純下壁AMI、下壁AMI伴右室AMI等致病血管多為RCA。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致病血管心電圖體表定位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診斷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著重要應用價值,但在未來發(fā)展中,還應該更為深入的針對患者自身條件的不同來觀察此種診斷依據是否具有可靠性[24]。結合當前針對致病血管心電圖體表定位問題所呈現出來的研究成果來分析,建議對臨床懷疑為AMI的患者常規(guī)加做右胸導聯與背部導聯[25]。 現代臨床醫(yī)學界普遍認為定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致病血管的心電圖指標包括ST↑Ⅲ/ST↑Ⅱ>1可判斷致病血管為RCA;ST↓aVL>ST↓Ⅰ同時ST↓aVL≥1 mm,預測RCA閉塞等。但是,基于個體化差異,以及臨床癥狀到心電圖記錄時間的差異性等,可能會影響到某項標準的可靠性,為此,臨床診斷過程中應該綜合多項指標進行判斷。 【參考文獻】 [1] 劉曉玲.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發(fā)生無復流的相關危險因素[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7,38(3):194-197. [2] Stub D,Smith K,Bernard S,etal. Air versus oxyge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2015,131(24). [3] 曹正雨,夏思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體表心電圖定位研究進展[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7,26(1):57-62. [4] Jones D A,Pellaton C,Velmurugan S,etal.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intracoronary nitrite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 R,2015,116(3):25. [5] 黃琴耿,蘇倬杰,鄭建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ST段抬高形態(tài)對預后的判斷價值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6,17(5):347-349. [6] 安 沅.心電圖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6, 5(2):29. [7] Prieto M L,Cuéllar A B,Bobo W V,etal.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eta-analysis.[J]. A S,2014,130(5):48-49. [8] 陸 鵬,徐 云,梅志亮.心電圖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關動脈的預測[J].現代醫(yī)院,2015,15(10):62-63. [9] 王江洪,胡曉軍,孫躍玲,等.心電圖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狀動脈多支病變的判定價值[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5,23(6):333-337. [10] 潘 月,潘 登,潘二明,等.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電向量圖觀察[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5,24(2):138-148. [11] 張朝君,代中禮,汪芳松,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4,17(3):271-273. [12] Cristina N,Victoria U,Liliana T,et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ultiple mechanical complications[J]. ARS,2016,22(1):12-16. [13] 孫 霞,朱桂彩.探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對判斷心肌梗死相關動脈和閉塞位置的作用[J].中外醫(yī)療,2014,33(15):41-42. [14] 康菊紅.心電圖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關血管評估作用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26):56-57. [15] 汪雁博,傅向華,谷新順,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因素[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4):1581-1585. [16] 楊 芳,彭春花,盧 靜,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電圖表現與冠狀動脈造影的對比分析[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2):69-70. [17] 王立群,郭繼鴻.急性下壁心梗的犯罪血管如何確定[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7,26(2):96-99. [18] 羅艷華.心電圖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關動脈預測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25):86-87. [19] Cai X,Li Z,Scott E M,Li X,etal. Short-term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cumulative meta-analysis.[J]. E S and P R,2016,23(7). [20] 張明吉,劉 欣,楊劍峰,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診PCI術中應用臨時起搏器與阿托品的對比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34):6718-6720. [21] 王志華,孫仁華,張曉暉,等.血栓抽吸聯合替羅非班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作用[J].微循環(huán)學雜志,2014,24(1):40-42. [22] 張優(yōu)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5):186-188. [23] 嚴鵬飛,李金明,張 敏,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電圖對比分析[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4,3(1):10-11. [24] 趙 佳.ST段抬高形態(tài)對急性下壁伴或不伴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價值[D].吉林大學,2015,6(8):125. [25] 張 鏑,曹淑玉.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動態(tài)心電圖和心率變異性分析[J].武警醫(yī)學,2013,24(1):41-43.3 展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