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趙 鵬,邢雪梅,張 軍,楊皓瑩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三二〇一醫(yī)院檢驗科,陜西漢中 7230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LC)以及原發(fā)性肝癌(PHC)發(fā)生的主要原因[1]。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道,全球范圍內每年死于HBV感染者大約100萬人[2],每年約有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fā)展成為LC。LC患者缺乏典型臨床癥狀,大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為嚴重階段甚至癌變[3]。因此,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對于減少以及減緩LC轉變?yōu)镻HC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旨在探討LC患者HBV-DNA載量水平與血清甲胎蛋白L3(AFP-L3)、高爾基體蛋白-73(GP-73)、癌胚抗原(CEA)之間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72例乙型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中診斷標準[4]。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齡28~51歲、平均(40.25±4.43)歲。PHC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28~50歲、平均(39.47±4.30)歲;LC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9~51歲、平均(40.73±4.52)歲。LC組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 A級10例,B級18例,C級12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未合并其他嚴重疾病。選取同期34例肝功能檢查乙型肝炎表面抗體為陽性,肝功能檢查各指標均正常的健康者為對照組,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29~53歲、平均(41.56±4.28)歲。3組受試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試者及家屬了解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儀器與試劑 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FQ-PCR)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迫A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FQ-PCR擴增儀購自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ELISA檢測儀購自美國BIO-RAD公司。
1.3 方法 采集HBV感染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分裝于2支已滅菌試管中,采集對照組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所有標本分離血清后,于-70 ℃保存待檢;利用FQ-PCR檢測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利用 ELISA檢測所有受試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HBV-DNA載量<103copy/mL記為DNA陰性組;103~<104copy/mL記為DNA低載量組;104~108copy/mL記為DNA高載量組。
2.1 FQ-PCR檢測結果 72例HBV感染者中,DNA陰性組21例,DNA低載量組25例,DNA高載量組26例。
2.2 各組之間AFP-L3、GP-73、CEA水平比較 LC組和PHC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HC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均明顯高于LC組(P<0.05),見表1。
表1 3組受試者AFP-L3、GP-73、CEA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LC組比較,#P<0.05
2.3 不同HBV-DNA載量受試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比較 DNA陰性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NA低載量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顯高于DNA陰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NA高載量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顯高于DNA低載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HBV-DNA載量受試者血清AFP-L3、GP-73、 CEA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DNA陰性組比較,#P<0.05;與DNA低載量組比較,△P<0.05
2.4 HBV-DNA載量與AFP-L3、GP-73、CEA水平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AFP-L3、GP-73、CEA水平與HBV-DNA載量均呈正相關(r=0.582、0.521、0.630,P<0.05)。
2.5 LC組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比較 在Child-Pugh 分級中,B級患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顯高于 A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級患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顯高于B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血清AFP-L3、GP-73、CEA水平隨著Child-Pugh分級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LC組不同Child-Pugh分級患者血清AFP-L3、 GP-73、CEA水平比較
注:與 A級比較,*P<0.05;與B級比較,#P<0.05
目前,我國HBV攜帶者已達1.2億左右,是世界范圍內乙型肝炎高發(fā)國家之一[5]。LC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慢性肝病,臨床癥狀不典型,早期不易診斷,大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為嚴重階段,甚至發(fā)生癌變,此時臨床治療困難,且預后差[6]。臨床常以肝組織活檢結果為LC“金標準”,但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及風險性,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近年來,腫瘤標志物因其檢查手段具有早期性及無創(chuàng)性[7],受到了臨床醫(yī)師及學者的廣泛重視。
AFP-L3是小扁豆凝集素結合型甲胎蛋白(AFP)易質體,為肝癌細胞所特有[8]。AFP是目前臨床診斷PHC最為重要的腫瘤標記物,廣泛應用于臨床肝癌診斷、普查、療效評價中,但是其在活動性肝病、胚胎性腫瘤以及妊娠等疾病中水平升高,早期診斷PHC靈敏度及特異度不理想。相關研究表明,AFP-L3診斷PHC特異度及靈敏度較AFP高,且與總AFP值無關,是獨立于AFP的PHC診斷因子,對于早期診斷PHC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9]。GP-73是主要存在于高爾基體順面的一種跨膜糖蛋白,由細胞內區(qū)、細胞外區(qū)以及跨膜區(qū)3個區(qū)域構成,在維持機體正常生存,維持肝臟、腎臟等器官生長發(fā)育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10]。研究表明,GP-73在健康肝臟組織中表達甚微,肝臟發(fā)生諸如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病變時,其表達呈現(xiàn)明顯升高趨勢,且在肝癌中表達可達峰值[11]。CEA是主要存在于胚胎腸組織中的一種可溶性糖蛋白[12]。正常情況下CEA在血液中水平低,當機體細胞發(fā)生癌變后則合成量升高且排除受阻,癌組織CEA水平呈高表達,當癌細胞徹底壞死后,CEA則被釋放入血。因此,檢測血液中CEA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癌變程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LC組患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HC組患者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均明顯高于LC組,證實AFP-L3、GP-73、CEA在LC、PHC組織中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推測三者可為LC、PHC早期診斷提供一定依據(jù),對于臨床評估LC進展情況以及預防病情惡化、癌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DNA陰性組血清AFP-L3、GP-73、CE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HBV-DNA載量增加,血清AFP-L3、GP-73、CEA呈現(xiàn)明顯升高趨勢,血清HBV-DNA是反映HBV在體內復制及存在的重要指標,說明LC、PHC組織中存在HBV-DNA大量復制過程,且該過程引發(fā)機體一系列反應導致肝細胞諸如高爾基體、內質網(wǎng)等重要細胞器發(fā)生損傷,導致AFP-L3、GP-73、CEA水平異常升高,推測三者可作為反映機體HBV-DNA復制情況的有效指標。血清AFP-L3、GP-73、CEA水平隨著Child-Pugh分級增加呈明顯上升趨勢,說明血清AFP-L3、GP-73、CEA水平可反映肝功能損傷程度,監(jiān)測三者水平有助于有效評估肝功能。血清AFP-L3、GP-73、CEA水平與HBV-DNA載量均呈較強正相關,即隨著機體HBV-DNA病毒復制越活躍,血清AFP-L3、GP-73、CEA水平越高,則LC進展越快,發(fā)展為肝細胞癌的風險越高,推測三者有望成為HBV感染治療新靶點,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血清AFP-L3、GP-73、CEA與HBV-DNA載量密切相關,可一定程度上反映LC患者肝功能惡化程度,有望成為LC早期診斷、病情評估以及治療新靶點,值得進一步加大樣本量研究。
[1]黃元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原發(fā)性肝癌的相關性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2):5407-5409.
[2]ABDELAZIZ M M,ELSHAL M F,ABASS A T,et al.Comparison of AFP-L3 and p53 Antigen Concentration with Alpha-Fetoprotein as Serum Marke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Lab,2016,62(6):1121-1129.
[3]石志平,吳同玉.乙型肝炎肝硬化發(fā)病機制特點研究概況[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1):91-94.
[4]王貴強,王福生,成軍,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J/CD].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5,9(5):570-589.
[5]黃海櫻,陳波,周強,等.廣州地區(qū)乙型肝炎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學檢測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0):2260-2263.
[6]王曉麗.肝硬化病因及臨床特點158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4):113-114.
[7]王金波,李海英,孫敏,等.乙肝硬化接受治療期間腫瘤標志物水平的變化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7):1085-1088.
[8]魏建筑,譚玉林.甲胎蛋白異質體3在肝細胞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療效評價中的價值[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7):810-813.
[9]陳俊,王利健,駱劍明,等.甲胎蛋白異質體在良,惡性肝病中的鑒別和在早期肝癌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5,25(3):368-370.
[10]亓云鵬,崔蓮花,宋揚.高爾基體糖蛋白73及其異質體研究進展及與肝臟疾病之間的關系[J].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2014,37(2):154-156.
[11]HAYES C N,CHAYAMA K.MicroRNAs as Biomarkers for Liver Diseas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 J Mol Sci,2016,17(3):280.
[12]朱江,彭寬嘉,何津春.癌胚抗原在腫瘤中應用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6(21):3137-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