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 濤(貴州省六盤水市體育局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在20世紀后期,中國競技體操運動以其獨有的健身方式和現(xiàn)實社會價值,受到廣大在校生的喜愛,受當時政府和社會對體操運動的重視,我國學校體育特意在前蘇聯(lián)引入一套完整的現(xiàn)代競技體操內容體系,并與當時固有體操教學內容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我國至今仍在沿用的體操教學內容體系。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知識的不斷提升,人們在聯(lián)系體操過程中不斷引入新的練習方法和內容,將體操中復雜、繁瑣的體操動作進行改良,由此衍生出健身體操、藝術體操、團體體操等更適應新社會人們需求的體操課程。導致體操原有的競技性教學內容漸漸被邊緣化,如今體操教學也正在悄悄淡出學校體育教育的課堂而步入低谷,體操教學呈現(xiàn)的這一滑坡現(xiàn)象,與體操師資隊伍薄弱,體操教師水平低迷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體操目前在高等學校中,在教育形式上分為體操、藝術體操和健身體操三種,各高校在根據(jù)自身培養(yǎng)方案不同,對于體操課程開展的著重點不同,較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為了滿足社會的具體需要開設的體操課多為基礎體操類型。而基礎體操的課程特點是危險性系數(shù)高、缺少趣味性,這樣決定它在現(xiàn)代人群中的應用程度逐漸在減少。體操自身所帶的競技難度也限制了體操的發(fā)展,而在教學過程中的普及程度也在逐級下降,但體操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基礎科目之一,在練習的過程中有屬于自身的教育功能,體操不僅對學習者要求具備長久的體力耐力需求還要忍受練習動作時追求完美的品質毅力,體操雖然是體育活動的基礎練習科目,但是現(xiàn)代大學生缺乏的就是吃苦精神和意志堅持的品質,學生們的這一時代精神決定了體操并不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因此造成今天體操練習者日漸下降的局面。
高校作為體操運動教師培養(yǎng)基地,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在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上應有更為科學的設置,這樣才能滿足學校對體操運動的需求。同時,高校在培養(yǎng)體育教師走向工作崗位時,體操是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應具備的體育內容之一。國家在2004年頒布《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再一次將體操納入體育教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由此表明體操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體操的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體操不僅僅包括人們所認識到的原始體操競技體操,也包括人們經(jīng)常在電視上看到的藝術體操,還包括有體操衍生出來的健身體操。競技體操是最初走進人們視野中的身體練習形式,多數(shù)人群至今仍然認為體操就是競技,而競技體操就是體操的代表詞,人們想起體操就會認為是“單杠、雙杠、高低杠、跳馬”等項目,然而競技體操只是體操運動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藝術體操,作為人們日常接觸不到的體操運動形式,也讓人們對體操產生了錯覺,體操動作在加入藝術性后,對身體練習者又上升了一個難度,不僅要求身體的肌肉耐力,還要求練習者身體的柔韌程度,在練習過程中要求比較高,所以也不被人們所常用。健身體操在日常人們經(jīng)常被用到,它包括:廣場健身體操、團體操以及其他符合大眾健身健美的體操形式,它不同于健美操,是基于體操運動鍛煉基礎上創(chuàng)編的符合大眾健身的操體形式。
在于為了培養(yǎng)體操教師,馮章昌學者在《從學校體育的變革探討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教學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在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中,體操教學能力較差,難以勝任中學體操內容教學的學生占有較大的比例。而在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活動中,開課前的準備整隊、隊列隊形和課程結束時的集合整隊是每個體育班級所必須要組織的活動,以及國家在為了保障青少年兒童日常鍛煉要求練習的廣播體操,學校組織大型活動時的團體操等都屬于體操聯(lián)系范疇之內。由此看來,高校開展體操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體操分為:競技體操、藝術體操和健身體操,高校體操教學中基本是以體操的基本項目作為授課內容進行上課的,項目分別是:跳躍、隊列隊形、單杠、雙杠等器械體操項目。由于體操自身的枯燥性、難度大等特點,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從而導致學習內容掌握不好,學不會的現(xiàn)象。高校在體操教學中若想借助體操課程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求的體操人才,就應該在體操教學內容上尋找問題的根源,找出問題所在,并結合社會對體操人才的需求制定適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教學內容。馮奇榮學者在《高校體操教學的困境及出路》中指出:體操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教學內容陳舊,許多內容為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并且與生活實際想脫離,同時體操動作難度較大。在體操教學過程中,因大多是用的是競技體操的基本內容,學生們并未發(fā)現(xiàn)基本體操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學習興趣不高.體操教學在高校實施過程中不僅包括技術教學還包括理論教學,一般各高校在理論教學教材使用上都是依據(jù)新課標要求教材進行上課,體操理論教學中涵蓋內容廣泛,講到體操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這讓學生們更直觀的了解到體操不僅是上課學到的競技體操的形式,還有藝術性較強的藝術體操,如大量觀賞藝術體操,可以熏陶個人情志,提高個人對美的修養(yǎng)等有利作用。也有符合大眾的健身體操,健身體操以簡單的動作組合,讓普通人群在練習過程中強健身體,同時還富有趣味性。體操課程教學雖然擔負著教育學生做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但同時也應該在教學內容上有所改進,以便更適應社會需求。
各高校在體操教學中存在普遍的同化現(xiàn)象,根據(jù)王淑英學著指出 《對構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必修技術課教學模式的初步研究》一文,可知體操教學方法多年來一直沿用:一講解、二示范、三練習、四糾錯、五鞏固提高的單一教學模式與方法。這種單一模式并不適用于心事到的教育教學,我們在現(xiàn)代教學中應注重的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體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教育學的教學過程,在每一節(jié)課堂中不僅要按時完成教師所要教學的內容,還要完成學生學的質量。在目前來看,眾多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有計劃、有邏輯的改進教學內容,但是仍然教師教的過程占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只是滿堂灌的把內容全部輸送給學生。并未考慮到學生學的知識是否掌握,更談不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在課程基本結構上也還是沿用教學結構:開始、基本講解、結束三部分,實踐共90分鐘一堂課,開始30分鐘,基本講解50分鐘,結束部分10分鐘,由于現(xiàn)在課程課時的壓縮,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而體操本身屬性決定了它是一項技術性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方面考慮到體操教學的各個因素,同時結合學生的身體特征,心理狀態(tài),能夠系統(tǒng)的實施教學內容,做好授課過程中每個學生掌握良好,這個過程需要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方法。而目前看來體操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并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學任務所賦予教學方法的要求。
各高校在體操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現(xiàn)象知識籠統(tǒng)的將體操教學目標總結為,教學任務的目標,體操教學目標三種,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和心理健康目標三種,運動技能目標是指:學生通過體操課程的學習可以熟練的掌握體操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并能夠學以致用,能夠在以后身為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準確無誤的給學生上好一門完整的體操課稱或體育課程。能夠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給他人講解體操的表現(xiàn)形式都有哪幾種,能夠熟練的給他人做技術示范。身體健康目標是:體操教學課程引導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思想的觀念,確保生命周期中養(yǎng)成保持鍛煉的習慣,讓學生毫無壓力的狀態(tài)下進行身體健康鍛煉,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保持自己良好的體能特征,促進個體的精神健康,性格健康,還可以通過體操教學過程中的藝術要求,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并且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自身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心理健康目標:體操課稱能夠引導學生情緒上的改善,在短期內可以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對學生情緒的穩(wěn)定保持有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智力。
體操運動其自身所帶的動作要求對練習者來說有很強的健身價值,同時對觀看者來講的藝術性也很高,高校開展體操課程的前提是要有教師的教,才會產生學生的學,而自改革初期,國家在建國階段人們在沒有健身意識狀態(tài)下,體操作為新引進的體育形式受到人們大眾的喜愛,而今社會快速發(fā)展西方國家的先進體育健身項目的涌進和人們發(fā)掘本土傳統(tǒng)體育項目種類的增多,體操逐漸被人們淘汰,昔日的體操教練們?yōu)榱擞洗蟊娦睦?,開始轉向更有吸引力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去,剩余未被健身熱潮吸引的體操教練仍在使用固有的教學模式,在體操教學中依然追求動作的難度和精準度,造成教學觀念的陳舊現(xiàn)象,因此導致體操課程日漸受到人們的冷落。
體操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學工作者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承擔課程所必須的教學能力,同時還應該具備較高的體操技術基礎,在高校開展體操課程時教師的技術水平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水平,也就是說教師作為授課的主要關鍵所在,教師動作的一舉一動都在起著教學的示范作用,學生在學的過程是模仿的過程,如果教師的動作不到位不精確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體操學習的效果。因此高校應加強體操教學教師自身技能水平。提高教師教學的正確觀念,重視自身教學能力提升,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題,時刻做好為學生服務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制定適合個人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對動作技術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體操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意識。
在教學內容上應大膽創(chuàng)新,保持體操動作核心不變的前提下改良適應社會的教學動作,是體操教學內容更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讓人們更簡單明了的接受體操帶來的身體鍛煉效果。
高校在體操教學目標設置過程中,應明確體操的功能,對照各功能進行定向培養(yǎng)體操教練,使其得到更開的發(fā)展。
體操教學方法面臨創(chuàng)新的困境,這不僅是體操工作者的任務也是社會和政府的任務。高校作為社會與體操教學工作者的中間載體,應起到社會良好的承接作用,并為體操工作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平臺,使體操事業(yè)順利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