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凱
摘要:高等美術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件培養(yǎng)人美學能力的工作,而在大學的美術課程中,以國畫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繪畫課程,除了起到培育下一代繼承國粹的作用,還有傳達中國美學精神的作用。正如西方油畫一樣,是西方嚴謹式計算美學的體現(xiàn),每一個畫面都充斥著幾何透視學的原理,而在國畫之中這種透視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瀟灑的寫意畫風,就算是講究工整嚴謹?shù)墓すP畫中,依然體現(xiàn)著東方的處世哲學。所以,大學國畫的教育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學會國畫的技法,更重要的是體會其中的哲理,從而由外至內的領悟中國畫的內涵,因此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國畫創(chuàng)作應該從培養(yǎng)興趣、提高繪畫意識、思考式的大量練習、提高作品欣賞能力等角度下手。
關鍵詞:中國畫? ?創(chuàng)作意識? ?東方哲學? ?個性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3-0142-03
縱觀眼下,在全國高校藝術學院中,繪畫專業(yè)一直是無法被取代的,而在繪畫專業(yè)里中國畫因為是我國四大國粹之一同時在當今的繪畫界也是大放光彩,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備受國內外人士推崇。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在繪畫的內容上,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或者人物,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當今美術館的展出中,中國畫的地位一直無法被撼動,在當前的高校藝術專業(yè)學生中,國畫專業(yè)的學生占據著大多數(shù),從中也能窺見我國美術教育對于國畫的扶持力度也是很大。不過,雖然在專業(yè)領域中國畫學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可是這并不意味著此方向的學生在造詣上能有很高的突破,而如何提高大學生國畫創(chuàng)作水平不是單純的提高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便能成功的事,這其中包括著眾多成分。
一、培養(yǎng)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大學美術專業(yè)的很多學生并非是一開始就接觸國畫的,而且也并非所有學生在高中時就有過繪畫基礎的,不排除一些學生為了升學從而走了藝考這條看似捷徑的路線,所以龐大的學生群體中其實基礎是參差不齊的。所以從一開始以至于大學畢業(yè),在國畫的教學當中,要無時無刻培養(yǎng)學生對于國畫的興趣,可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利用不同的工具和媒體來展現(xiàn)不同的表達效果,讓學生逐步開展表現(xiàn)活動,這個步驟可以幫助非藝術類的學生較快的認識不同的繪畫造型工具,同時也認識到不同媒介的表現(xiàn)效果,粗淺的了解下國畫的特性,明白其與西方繪畫素描水粉油畫等的不同。其中對于國畫常用工具毛筆、宣紙、水性顏料、墨等工具、材料等展開各種趣味性的活動,然后在熟悉常用的基本工具基礎上,再進行逐步的嘗試國畫繪畫的表現(xiàn)方式。在體驗表現(xiàn)方式上,也可以由最初的天馬行空,逐步到技法掌握,層層遞進,究其核心就是從最開始的筆墨體驗,逐步被國畫特殊的繪畫方式所吸引,這是一種由淺入深的學習遞進過程。在培養(yǎng)興趣的過程中,除了體驗繪畫工具外,還要通過講故事或者播放影片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國畫的內涵,欣賞名著,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創(chuàng)作背景,畫面表象含義與深層內涵;還可以在作品中使用一些技法,通過之前對于繪畫工具的熟悉讓學生們在多元化的學習中感受到國畫的魅力,從而激發(fā)他們對于國畫學習的期待。
二、提升大學生繪畫創(chuàng)作意識
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繪畫教學上同樣如此。提高繪畫創(chuàng)作意識,一部分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識,另一部分來說,則在于老師的教學意識,只有兩者統(tǒng)一,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才能夠更大限度的迸發(fā)。但是,在當前的國畫教學中,老師基本上做到的都是授人以魚,卻未能授人以漁,為什么?很大原因在于中國學生在過于的長達十年的學習當中,早就形成應試學習模式,尤其是進入中學以來,面臨考高壓力下的揠苗助長式灌輸型授課模式,更是摧殘了本該有奇思妙想思維的學生,所以導致的后果就是進入大學學習后的學習,本該放開思維大膽創(chuàng)作時,卻畏手畏腳,先用一年時間適應高校生活,在用一年時間消除應試思維模式,剩下一年正要開始在所學領域有所拓展,轉眼間便四年級就要面臨畢業(yè)找工作了,哪里還有時間去提高繪畫意識?所以這種后果只能是學生不斷的去復制老師的做法,而無法去表達出自己真正的認知與感受。當然這其中也有部分學生通過觀察老師做范畫,通過自我消化思考,從而有全新的一些認識,然后課下跟老師請教繪畫技法常識以及交流創(chuàng)作經驗,這一類學生往往不會迷失自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道。不過,有部分學生,美術功底不差,同時在臨摹作品時也能有很好的表現(xiàn),但唯獨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時卻強差人意,并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美術技法與藝術修養(yǎng)與實踐創(chuàng)作進行融合,這種情形往往是重臨摹而輕創(chuàng)作造成的。而單純的臨摹無異于死讀書讀死書,無思考的臨摹只是在浪費時間,并不能對自己的藝術思維提高有任何幫助。
三、不斷提高繪畫技巧的同時在練習中思考
具備了繪畫意識還是不夠的,同時需要進行相應的練習。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但這并不是要求盲目的練習,需要在不斷的練習中反復思考繪畫的無限可能性,然后再將思考運用到繪畫練習中,如此反復方能有所成就。
繪畫技巧在一幅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中往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繪畫審美意識是靈魂,那繪畫技法則是肉身,有好的靈魂卻無實質的肉體,則永遠也無法將想法付諸實踐。所以說大學生提高國畫創(chuàng)作能力,練好一身技法是至關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好作品的誕生。而好技法的培養(yǎng)一則可以跟著老師傳授的技法入手學習,同時在學習老師的技法同時進行思考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技法。二則是在于臨摹與寫生。臨摹和寫生兩者不可分開而談,只臨摹不實踐就會永遠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而只寫生不臨摹則就無法去像一些前人學習,進步便會緩慢甚至固步自封。此時的臨摹與寫生就不能在像過去只注重單一技法的訓練,而是要明確好自己寫生或者臨摹的目的性,要明白所有的訓練都是為更好的創(chuàng)作做準備。在臨摹過程中要逐漸去學會思考前人的作畫方法、作畫技巧,并且從內心明白畫面這樣處理的好處,不要去追尋跟臨摹對像畫的一模一樣,如此便會失去本心。從中去體會優(yōu)秀作品在構圖與技法的使用,將這種體會再運用到寫生創(chuàng)作中去,從而形成一套自己全新的繪畫技法,同時這種方法要不斷的交替進行,長期以往繪畫技法就會逐步提高,從而有助于自己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同時在學習技法的過程中,切忌不可因為小有成績便過于沉迷,要時刻明白技法只是有助于繪畫表現(xiàn)力的一種手段并非全部,真正要做到的還是回歸于內心對真實世界的觀察與體悟,將這種對生活美好的主觀感受賦予到畫面中。
另外,要保證素材的積累,加強記憶性創(chuàng)作。大學生應該多出去走走,親近大自然,哪怕是在校園的一角,也能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美,正所謂生活處處有美麗一般,因此要多加走出教室,回歸自然,接觸生活,開闊眼界,從生活中觀察,積累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國畫更多的講究一種意,這就決定了它其實對于實并非太過于在乎,所以記憶性創(chuàng)作在此就會大放異彩,因為記憶性創(chuàng)作是憑借著對繪畫對象的印象所展開的。不像西方油畫般對形體的要求嚴謹,所以這種繪畫的方法會促進學生對于國畫學習的進步。另一方面訓練聯(lián)想創(chuàng)作,而聯(lián)想創(chuàng)作跟培養(yǎng)興趣又有所關聯(lián),學生作為創(chuàng)作者,通過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激發(fā)了對事物描繪的動力,然后從而提筆進行繪畫,而國畫中的空靈寫意的風格正是讓觀者不斷產生聯(lián)想所產生的意境美。大學生要敢于去大膽的想象,除了描繪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事物,同樣也可以在腦海中構思一個廣闊的空間,從而去展現(xiàn)自己心中的意境美。
四、結語
繪畫是一項感性居于較高地位的技能,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有理性的思維去對感性的成分進行指導。國畫更是如此,作為國粹的文化遺產,大學生在創(chuàng)作國畫時要明白古人在繪畫時的情境,往往我們的先人在創(chuàng)作時都具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正如古詩詞一般,簡短的字里行間充斥著作者的內心世界,國畫作品同樣如此。就算是留白,也有留白的意境。所以大學生在學習國畫時首先要對國畫的誕生史、演變史,著名的作品乃至前人創(chuàng)作名畫的背景要有所認知,逐漸從內涵上真正喜歡國畫,培養(yǎng)畫國畫的興趣。然后通過學習老師傳授的技法進入到學習國畫的圈子,當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通過大量的臨摹與寫生,逐漸的尋求到一種自己的繪畫方法,最后達到將自己的感性認知通過理性的繪畫技巧表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蘇百鈞.當代名家藝術觀蘇百鈞創(chuàng)作篇[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阮璞.畫學十講[M].香港: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