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錦全(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4)
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體操教學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對高校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體操運動具備集體性、復雜性等特點,通過有組織、有紀律的課程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推動了我國體育運動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供了保障。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體操教學已經難以適應教學實際需求,歸于追求競技性的教學內容與方式,導致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的出現。所以,要認識到高校體操教學的困境,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確保高校體操教學質量的提升。
首先,尚未樹立科學化的教學指導思想。隨著高校體操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指導思想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也推動高校體育的發(fā)展,但是傳統(tǒng)體操教學主要就是以競技體操為主,目標是提升其競技水平,這就可以看出,高校體操教學改革并沒有完全轉變指導思想,導致教學成效受到限制。一方面,教師把體操技術當作傳授的重點之一,學生對體操這項運動的認識仍舊是有限的,自我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支配下,培訓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沒有關注綜合能力的應用。其次,教學內容不合理,部分高校體操教學由于認識度存在問題,導致理論教學存在不合理之處,主要的表現是:設置的教學內容比較籠統(tǒng),教學目標不清晰,一般都是教給學生基本的體操動作,沒有涉及深層次的內容。還有的教學隨意性強,學生并不能很好的用理論指導實踐,就是簡單的對教師的教學動作進行模仿,忽略了健美操的健身功能。再次,教學評價不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會對學生體操學習的積極性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體操教學中,其評價標準一般都是看學生是否能夠完成基本的技術動作,學生為了能夠順利過關,就會在實質性的動作訓練上下功夫,但是這個過程是相對比較枯燥的,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這種狀況有待改善。
眾所周知,在體操運動中,需要學生在場地中能夠進行優(yōu)美、準確的動作舒展,站在生理的角度來看,體操是一項有氧運動,由于其肢體動作相對比較多,能夠鍛煉運動者的關節(jié)和肌肉力量,提高身體素質;動作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協(xié)調性與靈活性,提高學生的速度與力量的協(xié)調成效??傊?,要認清高校體操教學的困境,做出如下改革措施:
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等跟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密不可分,學生會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個人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情感。教師看待學生的眼光不能一成不變,要結合時代與社會發(fā)展,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體操學習狀況,要對學生體操學習方面的需求有個全面的認識,并能夠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推動其全面發(fā)展。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對學生的體操學習能力進行關注,還要注重每個學生的運動能力,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才能。在實際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層,分別是A/B/C。教師在分層的時候可以選擇體操基礎知識考試的方式,具體分組根據學生的要求,為學生講明分組規(guī)則,不能因為這樣的教學帶給一部分學生心理上的落差。比如,A層的學生的體操運動能力與學習能力強,能在60分以上,B層的學生體操運動能力和學習能力一般,基本在60-80之間,而C層學生的體操運動能力和學習能力不強,在60分以下。通過一段時間的體操知識學習,教師就可以進行二次測驗,針對學生的體操運動狀況進行層次的調整,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劃分到合適的層次中,方便開展體操教學,這是認清每個學生學習狀況的最好的方式。
首先,基礎訓練。在體操技術訓練中,主要包括基本的站位、基本姿勢等,包括基本動作的編排以及步法移動等。要想在體操訓練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需要運動者具備靈活的步法與快速的肢體動作協(xié)調,這樣才能體現體操動作的優(yōu)美性,增強其競技能力。由于體操動作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屬于組合技術,遵循動作技能的形成規(guī)律,用簡明的動作講解語言為學生進行分析,提升技術組合水平。其次,專項素質訓練。體操運動的專項素質訓練包括的內容有速度、耐力以及靈敏度、力量等。在進行專項素質訓練的時候,要明確不同學生之間基礎的差異,根據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體操訓練標準,感受學生訓練的情緒,這樣的教學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對于體操老師來說,要針對不同狀況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體操教學內容,在讓學生進行體操動作訓練的時候,時刻關注其學習狀況,遇到動作不到位的情況給予糾正和點撥,讓其改正錯誤,并能夠提出專業(yè)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議。我們打個比方,針對那些體操運動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必須考慮到其實際情況,量身打造學習訓練內容,先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理論方面的知識點,明確基礎性的體操動作,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然后在這個內容上經過一段的訓練再有所提升,逐步加大訓練強度,慢慢趕上其他同學??傊褪窃趯m椨柧氈幸⒅啬繕说募毞?,能夠區(qū)分出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訓練強度,安排練習內容的負荷結構。
首先,理論教學。體操的實踐性比較強,但是這并不是說就可以忽略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知識是學生跟體操知識接觸的最基礎階段。通過帶領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學生能夠對體操知識有個大致的認識,對動作技能訓練技巧等有個初步的理解,掌握理論教學知識。這是為后期的動作實踐教學打基礎,也可以說,學生的體操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都是在這個階段進行。但是,單純的理論教學并不能完全取代所有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在運動場所進行輔助實踐技能訓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踐教學也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延伸,是深入理解理論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體操教師必須要能夠從思想上認識到理論教學的重要性所在,緊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明確傳統(tǒng)體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找出理論教學的最佳教學模式??梢砸岳碚撘曨l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網上收集相關的視頻與圖片制作成小短片,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從簡單的動作到分隊列的比賽等,強烈的畫面對比帶給學生震撼的視覺沖突,激發(fā)了其知識學習的興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個視頻進行討論,讓大家踴躍發(fā)言講講自己對體操學習的看法,從而活躍了理論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成效。其次,練習形式及錯誤動作糾正。在進行示范講解技能知識之后,還要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環(huán)節(jié),學習一些技術性的動作,掌握技術動作的要領與規(guī)格,對練習成效做出明確的要求。在實踐練習中,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學生錯誤的動作并進行糾正,分析動作產生的原因,針對錯誤動作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地方進行重新講解與示范,并進行分解練習。
傳統(tǒng)的體操教學評價模式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體現體育體操教學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功效,甚至會讓一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種不重視學生的感受,屬于“唯教材觀”的體現,不符合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教學的要求。而在高校體操教學中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就要摒棄傳統(tǒng)評價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要能夠結合學生體操學習的具體狀況,選擇激勵性的評價措施來對學生的體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兼顧過程性評價,也就是說,考核并不是最終確定學生體操學習成績的方式,要能夠給學生留下進步的余地。在這樣的基礎上綜合評價學生的體操學習行為,讓學生在認識到自身不足的基礎上進步,教師適當的點評才能帶給學生體操學習的成就感。此外,通過過程評價與激勵評價結合,能夠營造歡樂的體操學習氛圍,從多角度分析學生的體操學習狀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進步狀況,對知識的接受度,整體協(xié)調度,跟團隊的配合度等,如果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體操知識學習訓練中,說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被學生認可和接受,也能夠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水平。
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結構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師資隊伍的年齡構成,職稱結構等都是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的組成部分。改善體育教師綜合素質隊伍是提高高校體操教學成效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學生體操運動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培訓是提升體操教師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提高體操教師的教學水平,實施在職培訓計劃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師培訓能夠對他們進行體操知識方面的補充,包括體操賽事、體操新聞等,及時更新現有的知識結構,掌握現代化技術和體操運動的前沿知識,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作為高校管理者來說,首先可以選派那些學習能力強,業(yè)務素質過硬的教師去進修學習,從而掌握其他院校先進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拓寬體操專業(yè)知識面,加強教學理論、實踐知識的學習,進而提升體操教師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體操教學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認清當前高校體操教學的困境,從多個角度認識學生,注重教學程度和方法,運用合理的體操教學評價,能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高素質的體操教師隊伍,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