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zhèn)石佛鄉(xiāng)小學校 唐 莉
隨著社會發(fā)展,信息技術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與關注,為數學教師提供了教學的展示平臺。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讓數學更直觀,讓學生有主動參與學習數學的沖動,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本質,達到優(yōu)化數學的課堂教學的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巧妙成功的導入一堂課,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在課堂教學開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逼真的情境,就能形成一種主動積極的教學氛圍,使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對學生的各類感官進行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獲取知識。
例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第二課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幾個平面圖形周長的導入過程:幾個同學分別滾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形的鐵環(huán),畫面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各個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的教學情境中。由此所設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學習之中,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課伊始,趣亦生”,帶著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圓的周長》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各種感官功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不僅讓教學過程順利進行,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在課堂上突破重難點是教師在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利用信息技術,就能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信息技術這種現代化教育手段,能使聲、形、色、動、靜發(fā)生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二》,教學難點是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在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動態(tài)演示,設計這樣的動畫:利用圓規(guī),先任意畫出一個△ABC,再畫一個△A′B′C′,使A′B′=AB,∠A'=∠A,C′A′= CA(即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分別相等).把畫好的△A′B′C′剪下來,放到△ABC上,通過動畫演示,能夠直觀的看到兩個三角形完全重合,從而得出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將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生動、直觀地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二”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重難點就不攻自破。
教學時,根據需要選擇其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練習題,設置為問題情境,在課堂上加以應用,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參與問題的發(fā)現,讓學生在有趣的氛圍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利用信息技術的視頻技術,創(chuàng)設了“張伯伯準備在圓形池塘周圍栽樹。池塘的周長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栽一顆,一共要栽多少棵數?”的情境圖,誘導學生看清題目,深入淺出地分析,從而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有的說“可以畫圖,把樹的顆數找到”,有的說“直接用120除以10就可以得到樹的顆數”。在屏幕上分別出現這兩種做法,并通過討論計算,得出結論。同時,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根據具體情況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從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個性素質不斷提高,系統(tǒng)地掌握有關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無聲地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優(yōu)化數學教學,并將數學教學中枯燥、乏味、不易表述的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突破數學的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