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清
高中課程改改革近二十年來課程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最大一次課程變化,是涉及課程理念、課程結構和課程實踐等方面的深刻變革,也是一次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踐的全面改革和創(chuàng)新突破。課改的七陣地是課堂,找到當前歷史課堂教學的一些癥結和成因,探索既易于操作推廣,又符合課改教學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育者必須認真思考和積極實踐的。
課改下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中新課改實施后,歷史課堂教學仍存在“六多八少”的傳統(tǒng)格屈,即
“平鋪直敘多,創(chuàng)設情景落實少:
重復作業(yè)多,分層布置少:
教師講得多,學化活動少;
隨意提問多,激發(fā)思維少;
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
繼承傳統(tǒng)多,自主創(chuàng)新少”。
許多教師在教材重組與知識拓展、目標確定與教法選擇、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活動開展與情境創(chuàng)設上存在問題。
教學設計隨意性大部分教師存沒有教學設計、不重視教學設計或教學設計隨意的情況。習慣于按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或意義等流水賬組織課堂教學的還大有人在,這樣做完全背離了歷史應有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原生態(tài)特征。
(1)教材知識取舍和整合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維的影響,部分教師按部就班地授課,不能完成課標里規(guī)定的課時要求,一課時的內容多數(shù)時候面要兩三課時才能先成。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不知道在哪里補充,怎么樣補充,對教材內容收舍或拓展到哪種程度無法掌控。
(2)教學與練習檢測的沖突
新課改后教材容量大,教學時間少,教師在處理課堂練習和正常教學的平衡、練習量及檢測與教學的銜接等問題上較難把握和決策。
(3)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縱觀近一年來四川省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課堂,兩種趨勢仍占主流。一是固守傳統(tǒng),表現(xiàn)為課堂沉悶,教師漠視課改要求,一講到底,方式陳舊,以教師權威壓制學生學習個性和創(chuàng)新。二是盲目創(chuàng)新,課堂虛假繁榮,熱熱鬧鬧無內容,教師忽視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或探究泛泛化,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和掌握結構。
(4)學生歷史思維培養(yǎng)
新課改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和自主能力。但多數(shù)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考核,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實行“穿新鞋走老路”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忽略學生主體地位,導致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程度較低。
制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因素
(1)教師教學的觀念和綜合素養(yǎng)
部分教師受制于舊課程教學校式的慣性,憑經驗教學,無法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行為。個別教師還面臨知識老化、知識面較小、學科滲透能力不強、教育教研能力明顯滯后和課改觀念缺失等問題。
(2)辦學條件落后和課程資源匱乏
受目前辦學條件的限制,教學資源的匱乏依然是當今高中歷史教學中較為棘手的問題。一是客觀上的圖書資源、網絡資源、社區(qū)資源等的嚴重不足,與新課桯要求不相適應,學生的自上探究活動很難開展。二是教師在教學資源的拓展方面較為欠缺,有些老師只用課本和教輔資料,不研究課標要求,更不愿意上網查閱相關資源以及閱讀專研歷史書籍和新課改方面的專著等。
(3)多元評價體系與應試教育之間的矛盾
新課改要求的評價標準是多元化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衡量。而教育者面對的教學現(xiàn)實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突出考試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評價中促進學習者發(fā)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所以說,如何把新課改與高考指揮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課改實施中提升課堂教學策略
(1)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師素養(yǎng)
隨著高中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必須要自覺史新教學觀念,做到與時俱進,由歷史教學的實踐者、管理者轉化為研究者、引導者。由“單向培養(yǎng)”轉化為互動交流,由“桶論”化為“引論”,構筑師生交流互動平臺。教師還要把對課標的領會作為課堂教學的前提,并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中針對歷史教學的實際,廣泛閱讀,勤于思考,形成博采眾長的能力和博聞強識的素養(yǎng),并努力做個性鮮明、特色突出、智慧進取的歷史教師。
(2)實現(xiàn)教材重組,整合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是課堂教學形式選擇和課堂教學效率體現(xiàn)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而要利川歷史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探究中成長,促學生在思辨中成熟。
(3)重視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
注重教學設計,尤其要注重從教的設計走向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做好學生課堂活動、學生學習困難、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問題困惑等的預設,這是上歷史教學走向成功和特色的起點。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參與中成長。
(4)體現(xiàn)學生主體,優(yōu)化教學手段
高中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學生學習方式應具有主動性、自主性、體驗性、探索性、綜合性、合作性、科學性等特征,歷史
學習的最佳氛圍要有真實或較為真實的歷史學習的環(huán)境,可以通過優(yōu)化教學手段等方式突出歷史學習形象、生動、豐富、有趣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是教學領域諸多因素的聚焦和統(tǒng)一體,其理想狀態(tài)應是教學設計精當,講課精煉高效,分層教學落實好,主體作用有效發(fā)揮,師生合作高效和諧,教學目標達成度高。而于教育者來說,建構理想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歷史教師積極探索、繼承創(chuàng)新的提升之路呢?
(作者單位:四川省簡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