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進
(江蘇省沭陽縣修遠中學,江蘇 沭陽)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美術課程中設置了“綜合、探索”學習領域。通過該領域的學習,主要讓初中學生都能積極參加到美術各門類之間的連接點,讓中學生都能積極參加到美術的設計和制作的活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目前因手工教學還未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使初中手工教學在學校尚未普及導致難以正常開展。手工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手工教學工具危險性。為了怕麻煩,課堂手工作業(yè)變成課后家庭作業(yè)等。故教師只能以欣賞形式完成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靈活運用廢舊材料作為工具輔助美術教學,讓學生感受手工教學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根據教學需要開發(fā)一些手工制作方法,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的。
廢舊材料平時很有可能歸于“垃圾”或野外路邊的無用之物的范疇。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藝術的眼光看待廢舊材料,讓廢舊材料賦予新生命,體現了物以致用的價值,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作品表現形式,豐富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形式。
以前的美術課堂重視繪畫技能學習,忽視了手工技能培養(yǎng)。即使出現了手工制作也是簡單一說而過。導致學生只會畫畫,手工制作能力太差。中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文明,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并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如中國節(jié)和刺繡藝術利用簡單線材料將編織藝術運用得出神入化。但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機器對手工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導致中國很多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面臨失傳。當我們在進行運用材料進行手工教學或研究時候,其實在潛移默化引得學生關注手工制作技能,使得它們能得到保護和傳承。
筆者根據大量課后的思考,結合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讓廢舊材料走進美術課堂教學,開展了一系列特色手工教學案例實踐探索,受到廣泛的好評。
我校通過“示范”教學,即用廢舊材料創(chuàng)作成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并在課前展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熱情,同時將工藝品制作要領、制作方式、注意事項都編進“示范”教學中,做到教、學、玩合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教學“材料的新生命”時,我用隨處可見廢舊的廣告宣傳單示范折疊城簡易垃圾桶。頓時課堂上響起一陣掌聲,每個學生都要上試試折疊簡易垃圾桶。
一張廢舊的光盤、磁帶,一個閑置的鞋盒,幾張多余的蛋糕盤,廢舊的枝葉,這些能干什么呢?這是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舉辦的“廢舊也瘋狂”作品展和拍賣活動。看著每個學生拿著自己廢舊材料做成的手工作品,自己擔任推銷員、收銀員,參與拍賣。營造了“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廢舊材料變廢為寶的魅力,激發(fā)了學生廢舊材料改善環(huán)境與生活的愿望。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發(fā)性的探討學習。央視有一檔節(jié)目叫《交換空間》,我在網上下載下來,并把舊物改造環(huán)節(jié)截取播放給學生看,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
廢舊材料進入手工課堂確實能提高學習效率,但也確實存在不少安全隱患,值得大家注意,針對這些問題,我校根據教學實際也做了以下總結供大家參考:
手工課最大的麻煩就是材料的準備工作,盡管很多老師讓學生課后回家準備,但還是準備不到令人滿意的材料。我校美術組專門在每班放一個收納箱,建立了廢舊材料教學回收站?!皬U舊材料回收站”分為自然廢舊區(qū)(主要有、就植物葉、根、石頭、動物毛發(fā)等)、人造區(qū)(主要有舊瓶子、麻布、線、紙張)等。讓學生按照材料分類?;厥照具€分為內站資源和外站資源,內站資源有學生自己平時收集找放在教室,外站資源,主要是老師辦公室,老師根據每節(jié)課上課需要行分類。真正實現廢舊材料循環(huán)使用,同時又有利于促進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
基于手工制作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我們學校手工材料一般保管方法,刀具工具由老師帶為保管,每節(jié)課發(fā)給每個小組,一個小組共同使用刀具,下課由組長收齊交給老師。學校定期檢查學生帶危險性工具,在課堂上老師協(xié)助學生使用危險性工具,以防誤傷學生,教師平時多在班會課上應進行安全教育。
本文研究以廢舊材料為教學工具引入手工課堂,結合中學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一條適合在中學開展新手工教學課程。但廢舊材料只是教學工具的運用,工具始終是教學的輔助。作為教師,我們更應注意發(fā)現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思維特點,科學的設計教學結構,正確引導學生觀察、認識、思考和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