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梅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甘肅 武威)
分小組合作討論,是數(shù)學新課程中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的一種教學模式。選擇這種模式不但極大地提高了高中數(shù)學課上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相反,如果教學方法選擇不當,學生學得辛苦不說,教師也累趴了還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可謂是“兩敗俱傷”!分小組討論最根本的一點恰恰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本人認為分小組討論的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雖然討論課有其獨特的好處,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討論。因此,“論題”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個人認為通常選擇時要注意:
討論課上,如果“論題”選擇合適了,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課堂上生生之間的討論就能完成這些教學目標;但問題如果設計得太難,將會造成“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更差”的尷尬局面。如教學“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先設計兩個場景:讓學生想象旗桿與地面的位置關系,再讓學生手拿一根鉛筆使得鉛筆與桌面垂直,讓學生感受:當直線滿足什么關系時,直線就會與一個平面垂直?學生或許會不知所措,老師可以提示:可以考慮該直線與平面內(nèi)的直線的位置關系。學生往往會一下子思考不出來,此時我會安排分小組討論(原來就分好的六人小組)。效果出來了:有的小組說該直線與平面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垂直;有的小組說與兩條直線垂直就好了;有的小組說只說兩條還不行,最后在討論中形成結論: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垂直,這條直線就垂直于這個平面。于是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在輕松愉悅的討論氛圍中得到了!我還笑稱:線不在多,相交就行!學生的臉上個個洋溢著難以掩飾的笑!這就是討論的力量,學生對定理的理解也一定很深刻,不是我們一味地滿堂灌所能達到的效果!
“論題”選擇的得當與否,有時還會影響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開放性問題(結論不確定的)就是很好的一類“論題”。如教學“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我用教具演示橢圓的形成,讓學生通過觀察后,再分小組合作討論橢圓的定義,難度并不很大的情況下學生會歸納出:平面內(nèi),到兩個定點的距離等于一個常數(shù)的點的軌跡是橢圓。學生還沉浸在沾沾自喜中,我會進一步追問,凡滿足上述條件的軌跡一定是橢圓嗎?學生會陷入困境,此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會發(fā)現(xiàn)該點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必須大于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才能稱為橢圓;如果距離之和等于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就會成為線段;如果距離之和小于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就不會形成任何軌跡。出現(xiàn)這三種結果是學生意想不到的。
這里“層次”指的是分小組討論中學生知識水平、能力、性格、氣質(zhì)的不同。因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深淺不同,如果能讓同一層次的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那么小組討論的一個目的就已經(jīng)達到了“層次”合理了!分工不明確,往往會成為這種討論課上敗筆。所以在小組內(nèi)恰當?shù)姆止な潜夭豢缮俚?,在合作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把控課堂,讓每個成員都要動起來,都要有事可做。因此,可以將成員或多或少地分成幾組:如查資料的、記錄的、發(fā)言的,一般查資料可以多安排幾個人,但是也要兼顧就近原則,盡量提前讓同一“層次”的坐在一起,討論時就更加方便了,也能節(jié)省時間,課堂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既能以最好的方式獲得真知,又能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何樂而不為呢?
在分小組討論學習中,我們絕不僅僅是為了分組而分組,分組是手段,目的是合作交流,在“你討我論”中顯出真知來。所以討論時的“技術”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討論中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既要能夠聽清楚發(fā)言者要闡述的主要觀點,又要能聽明白對方小組和自己小組不同的想法。自己在闡述觀點時,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不重復別人的觀點,但與組內(nèi)成員之間或者組組之間有分歧的地方要以合理的方式展開辯論,最終要達成共識。教師在進行技術指導時,最好能走到“群眾”中去,適當?shù)亟o予幫助或是示范,有時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傳統(tǒng)“評價”往往形式很單一、內(nèi)容很空洞。很多情況下,就一個字“好”,或者一個詞“真棒”,而且還側重于針對一個學生,可能還會只傾向于批評,而吝嗇鼓勵、表揚。而分組討論中的評價,一方面要“穩(wěn)”“準”“懇”,要“評”之有物;另一方面要注重全體成員,讓大多數(shù)學生因為被重視、被鼓勵而喜悅,又要兼顧個別表現(xiàn)突出者,讓全體同學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以后的討論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總之,教學之路漫漫,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分小組討論是一種較好的教法和學法。正所謂“你討我論”顯真知、長精神!“討氣”長存,“論知”不可少!且教且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