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大黃山實驗小學(221131) 胡彬彬
表象是指當事物不在眼前時,人們在頭腦中自覺形成的關于事物的形象?;诖耍谛W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表象的作用,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認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在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總是容易被一些形象直觀的事物所吸引,但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一直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那么思維也很難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幫助學生建立表象入手,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如在教學“認識直角”時,我先從學生熟悉的物體入手,讓學生觀察課本、黑板、課桌的角,使學生對直角有初步的了解。此時,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建立起直角的表象,學生對直角的認識也僅停留在淺層。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直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變直角”的游戲:首先,我做了一個活動角,接著隨意拉出一個角,剛開始拉角的幅度較小,讓學生判斷得出的角是否是直角;然后,把這個角逐漸拉大,我故意把角拉得很大,再讓學生判斷其是否是直角,學生憑借自己對角的感知,很容易判斷出那不是直角;最后,我繼續(xù)拉角,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讓學生在我拉至直角處時喊停。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頭腦中逐漸構建了關于直角的表象,知道了直角的基本特點,感性經(jīng)驗的充分提升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知事物一般是按照“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來完成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雖然意識到要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事物,但在具體操作時,卻急于讓學生說出事物的特征,以至于學生對所學內容認識較淺顯,阻礙了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觀察、感知事物,使學生在大腦中儲存豐富的表象,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條件。
如在教學“認識公頃”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公頃”,我讓學生先觀察情境圖中公頃與面積的關系,然后提出問題: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在學生對公頃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又給出學校操場的邊長為100米跑道,讓學生明白被四條這樣的跑道圍成的土地面積就是1公頃。在學生對1公頃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我又為學生展示了面積為2500平方米的足球場圖片和500平方米的籃球場圖片,并讓學生思考:幾個足球場,或幾個籃球場的面積是1公頃。經(jīng)過比較后,學生感受到了公頃的面積單位之大,并對此形成深刻的印象。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以操場的跑道為例子,讓學生想象100米×100米的面積大小,然后再讓學生以具體的圖片內容為標準,引入生活中的例子。這樣教學,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認識,又促進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動手操作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這過程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在操作時對所學內容的感知認識良好,可一旦脫離了具體的操作環(huán)境,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顯得一籌莫展。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需要研究問題的表象認識不夠深刻。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已有表象認識再加工,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fā)展。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教師通常采取的方法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語言表達不夠清楚。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教師可以充分借助表象來深化學生的認知。我為學生展示了一張畫有方格圖的平行四邊形圖紙,讓學生借助想象,把這個畫有平行四邊形的方格圖轉化為長方形,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初步認識。有了已有的表象認識作為基礎,當我展示一個沒有方格圖的平行四邊形時,學生自然會把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建立聯(lián)系。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實物的轉化過程的表象,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去描述事物。如此教學,操作與思維并行,深化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需要,把表象運用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搭建起從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橋梁,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