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炎清
(福建省連江第一中學,福建 連江)
我國是擁有幾千年文明發(fā)展史的古老國家,有許多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工藝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顆顆散發(fā)著耀眼光芒的明珠,文言文就是其中一顆最為璀璨的。學習文言文,不僅可以對古代文學、歷史、人文、思想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能陶冶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zhì),對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同樣具有極強的培養(yǎng)作用。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強化文言文教學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保證學生在高考中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對學生日后的發(fā)展來說更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應(yīng)針對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學相距較遠、學生理解難度較大的特點,針對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大力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文言文是中國語言文學的發(fā)源地,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tǒng)文學發(fā)展歷程中不斷積淀形成的瑰寶,更是提高高中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水平的動力源泉。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文學藝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文言文距離當前的現(xiàn)代語言越來越遠,在實際生活當中應(yīng)用文言文的幾率幾乎為零,這就使學生產(chǎn)生了一種誤解,那就是“文言文學習無用論”。這種片面強調(diào)文言文的表現(xiàn)形式,忽視文言文的實質(zhì)內(nèi)涵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試想,如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連自己老祖宗的語言都拋棄了,那又有什么可以傳承下去的呢?因此,高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高中文言文教學,采取有效教學策略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學效果。但是,畢竟文言文的理解難度較大,晦澀難懂,如何保證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開展呢?首要任務(wù)是大力激發(fā)學生對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濃厚興趣。例如在人教版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第5課《荊軻刺秦王》一文的教學中,因為此時學生剛剛從初中階段進入高中階段,對高中階段的教學方式還沒有真正適應(yīng),對高中的學習生活也沒有真正熟悉,在初中階段也從來沒有接觸過篇幅如此之長、難度如此之大的文言文,因此在學習中很可能出現(xiàn)畏難情緒,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喪失,如果這種情形發(fā)生,或者這種思想一旦形成,那將直接影響高中時期對所有文言文的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的發(fā)展極為不利。因此教師應(yīng)當利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李連杰主演的以江湖義士刺殺秦王為主題的電影《英雄》中的精彩片段,眾位影帝的精彩表演迅速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電影畢竟是電影,那么你知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這句話嗎?這句話出自歷史上的一位真實的刺殺秦王的勇士之口,你想了解一下他嗎?在電影的誘導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紛紛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對文章的學習當中來,實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高中文言文教學來說,朗讀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但是畢竟學生的朗讀技巧還沒有真正形成,在朗讀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在組織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深入的指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深入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促進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的大幅度提高。朗讀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讀準字音,這也是朗讀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例如《鴻門宴》一文中的“范增說項羽曰”一句中的“說”,就應(yīng)當讀做“shuì”,作“游說、說服”講。如果不能讀準字音,那么文章的意思也就大變了,甚至有的也不通順了。其次,要指導學生注意把握停頓。因為文言文中一般都包含有大量言簡意賅、表意豐富的句子,這些句子并不像現(xiàn)代文一樣容易理解,也沒有現(xiàn)代文中如此豐富的標點符號,因此對于停頓的把握非常有難度。而停頓的不準確又會直接導致學生對句意不能準確把握與判斷,因此指導學生能夠掌握準確的停頓就非常有必要了。一般情況下,如果使用了發(fā)語詞,則需要停頓。例如《師說》一文中的“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中的“是故”后邊就需要停頓。有些句子的長度較長,這時候就需要學生對句意進行大致的理解,對句子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深入的分析,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停頓,在句中找到相應(yīng)位置進行停頓。例如《荊軻刺秦王》中的“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一句,就需要在把握句意的基礎(chǔ)上進行停頓“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最后,要指導學生體會文章語氣,讀出真情實感。因為文言文中的每一個詞語的含義、每一個詞語的感情色彩、每一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每一個句式的應(yīng)用、每一種修辭手法的使用,都是和朗讀的語氣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因此在朗讀的時候必須做到準確把握作者感情,準確讀出語氣,使朗讀具備輕重緩急變化,取得抑揚頓挫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第4課《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文中多有對話,因此就應(yīng)當指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重點體會文中燭之武、鄭文公、佚之狐、晉文公等人物的態(tài)度,并將這種態(tài)度通過語氣充分表達出來。朗讀技巧提高了,對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徹了,學習效果自然也能夠有效提高了。
對于任何一種學習活動來說,學習的氛圍都對學習效果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對于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來說更是如此。本來高中文言文就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積累具有較高的要求,如果學習的氛圍非常壓抑,那么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學生不僅不會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來,甚至還會對學習產(chǎn)生厭煩、逆反情緒,嚴重影響后續(xù)的學習活動開展。如果教學的氛圍輕松、熱烈、愉快、活潑,那學生就會放松身心,釋放壓力,“放下包袱,輕松上陣”,充分開動大腦,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同教師開展深入、有效、廣泛的互動,激發(fā)自己的全部潛力,保證文言文教學的高效開展。例如人教版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古代抒情散文第5課《滕王閣序》一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重點描繪了滕王閣雄偉壯麗的奇妙景象,記述了宴會的宏大高雅,抒發(fā)了作者王勃“無路請纓”的感慨。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逐字逐句翻譯,學生簡單機械筆記,之后學生進行機械背誦的形式進行教學,那樣的課堂教學氛圍勢必是呆板低沉、沒有絲毫生機活力的,效果也一定不會理想。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行動起來,能夠深入?yún)⑴c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采用了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的方法,給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nèi)容的機會,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加入自己的理解,對文章當中描繪的景象進行還原,當然也可以采用圖片、簡筆畫的形式配合展現(xiàn),尤其是對文章中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更是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展示活動中,學生也采用了圖片展示、視頻展示、簡筆畫展示、音樂背景朗誦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了多種解讀,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另一方面給予學生展示自我才華的機會,同時更加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我們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等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的教學,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從文言文學習中獲得對歷史的感知、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體會和對價值觀念的思考。因此,教師不僅要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同時還要組織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思想、意識、情感、理念等方面水平的同步提高。例如在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散文部分第四單元《創(chuàng)造形象詩人有別》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項羽之死》,全文圍繞西楚霸王——項羽這一悲劇性的英雄人物,描寫了垓下被困、東城速戰(zhàn)、烏江自刎等場面,表現(xiàn)出項羽無可奈何的失敗以及悲壯慷慨的死亡。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賞析的過程中,教師就組織學生以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形式對文章進行了深度的翻譯、探究、評析、欣賞,并組織學生對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項羽的性格特征以及最終的命運進行了探究。在探究中,學生的觀點分成了兩個派系,一部分學生認為項羽具有追求卓越的高貴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品質(zhì),他的烏江自刎也正是其英雄一生的寫照,他的死是悲壯的,也是可歌可泣的。另一部分學生認為項羽剛愎自用,如果能夠退歸江東,積蓄人馬之后東山再起,卷土重來,未必就一定會滿盤皆輸。教師充分利用這一分歧點,組織學生開展了“霸王之辯”,用辯論的形式就項羽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以及如果項羽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那么會出現(xiàn)怎樣的不同歷史結(jié)果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慷慨陳詞、激情澎湃,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將整個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更通過這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保證了學生對文章的深入解讀,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高度重視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采取多種有效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豐富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保證學生的思想受到文言文中古人思想的教育,幫助學生獲取更多前人積累的智慧,深刻感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獲得思想的進步、靈魂的凈化、情感的熏陶,獲得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大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