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遂川縣思源實驗學校 江西吉安 343000)
從學前到小學教育,兩者的銜接問題具有多樣性。一方面,教育部提出的規(guī)范幼兒園教育工作防范“小學化”現(xiàn)象,嚴禁提前教授小學教育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在進入小學一年級后,小學生表現(xiàn)出難以適應學校教育的現(xiàn)象,如在學習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隨意走動、說話,孤僻、焦慮現(xiàn)象,影響小學生的適應性。從語文教育視角來探析幼小銜接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
在學前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中,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討論最多。在語文教育領域,學前語言教育多以學習、生活、游戲活動為主,而小學語文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注重課堂授課,而與學生游戲較少。學前教師注重激發(fā)想象力,而小學教師側重于知識、能力的養(yǎng)成。由此來看,在語文銜接方面,兩者溝通不暢,導致教學側重點不同,反而加劇了銜接難題。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環(huán)境,家長是孩子第一任教師。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教育責任交給了學校,當孩子達不到家長期望時,將責任歸咎于教師、學校,而忽視自我責任。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在孩子學習方面強調灌輸,超前訓練。如在拼音不熟悉的情況下,增加識字教學,難以順應學生成長規(guī)律。同樣,面對孩子的成績,家長往往更看重分數(shù),忽視對學生的客觀、綜合評價。
在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拼音課占據(jù)一半,還有識字和課文閱讀,如果學生拼音基礎不扎實,或者過于趕教學進度,都將影響語文教學質量。在課程標準上,學前語言活動與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不同,前者強調與人交談、培養(yǎng)語文興趣;后者注重基礎性語言知識的學習,培養(yǎng)聽說讀寫等能力。兩者在教學實施中存在差異,小學語文教師多以簡單的材料,簡單的教具,學生幾乎沒有操作體驗的機會,導致新生不適應,注意力難集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師是施教者,在學前語言課堂上,幼兒園教師對小學學習環(huán)境、學生角色把握不準,而小學一年級教師又存在幼兒心理學、幼教知識欠缺難題。兩者在施教過程中,都無法實現(xiàn)多重兼顧。如對漢字筆順的教學,要在學前進行規(guī)范,而不能到小學再糾錯,反而阻礙了幼小銜接。
事實上,幼兒園、小學作為不同的教育階段,兩者又具有緊密的銜接性。語文教育要想實現(xiàn)幼小銜接,必然需要從多個方面來交流、合作,共同改進和提升。
從游戲活動學習中走向正規(guī)的課堂學習,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認知心理的發(fā)展實際,在語文拼音、識字、閱讀方面,要強調形象化思維教學為主,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引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在語言表達方面,小學教師要注重生活內容的融入,貼近小學生認知特點,以文學作品的多次閱讀、復述、討論等方式,漸進增強小學生的語文理解力;在語言說話練習中,要注重師生間的合作、討論,鼓勵學生的語言表達信心。在閱讀方面,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共同閱讀外,還要滲透朗讀、誦讀、默讀等方法,注重調動學生閱讀主動性;在寫字方面,要關注學生學習心理,明確寫字“雙姿”,編背口訣“頭平、肩平、身直、足安”。在學生評價方面,教師要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觀察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細微進步,多表揚、多鼓勵,正面引導,激發(fā)語文學習熱情。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要順應學生心智發(fā)展特點,布置童趣教室環(huán)境。如在教師墻壁展示學生學習成果,張貼學生作品,增強信心的標語,在學生評比欄融入“笑臉”圖示評語;在語文教學組織上,教師既要注重集體教學,還要突出分組教學、個體教學相結合。如在寫字、說話、閱讀技能教學中,教師可以變換講授法、提問法、情境法、游戲法等,消除新生入學的恐懼感,降低語文學習的不適應性。也可以引入“我講你聽”模式,結合教學內容,將兒歌、繪畫、表演融入課堂。如學習“a”、“o”、“e”時,還可以導入語境兒歌,“大公雞,oo啼,阿姨帶我到村西;小白鵝,ee叫,好像在說早上好”。
針對小學一年級這一特殊的教育階段,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營造和諧學習氛圍,關愛學生,增強親和力。面對剛入學的孩子,即便是犯錯了,也要給予積極引導,批評為輔,對學生要有信心。在課堂上,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情感體驗,站在學生的視角來接受和鼓勵學生學習。
幼兒園和小學都是一個教學階段,要想實現(xiàn)兩者的銜接,必然需要學前教師、小學教師多溝通,加強幼兒園與小學間的師資交流,順應學生身心成長、語文學習規(guī)律及特點。兒童注意力易分散,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往往需要從多次、反復的強化拼讀、識字教學中,幫助學生記憶;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新語言課堂教學,整合學生各個領域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從語文課堂收獲樂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順利跨越幼小銜接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