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市峭岐實驗小學(214408)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融合主題與活動的教學意義顯著,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通過不同于以往的習作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最終讓學生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文章。筆者主要通過兩大方面——主題活動教學的意義和創(chuàng)設主題活動引導的教學探析對小學習作課堂進行分析。
相關教育學者的研究表明:兒童有著活動的本能;生活的教育就是將兒童和其活動作為基礎而展開。只要是個體想要獲取經(jīng)驗與知識,就務必會參與到活動中,通過不斷地嘗試、體驗去理解“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小學主題活動習作教學不管是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資源上,都力求創(chuàng)新和保證趣味性,能夠吸引小學生更多的注意力,讓學生不再對作文產(chǎn)生畏懼和抵抗心理。因為大多數(shù)的主題活動都緊緊聯(lián)系實際,譬如讓學生實際參與到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參與到集體的娛樂項目中等。而且小學主題活動習作教學是與探究性學習相關聯(lián)的,能讓學生在體驗活動、情景主題輔助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求知欲與好奇心,并逐漸愛上習作課堂。
主題活動習作教學在選擇習作內(nèi)容時自主性較強。譬如,在進行活動習作教學“自選商場”時,教師可構(gòu)設相關情境,在教室內(nèi)布置好“商場”,給予學生顧客、售貨員這兩種角色的挑選,讓學生參與到商場的買賣活動中,體驗生活,學習日常購物中的各種用語。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并學習到有關商品的一系列新詞匯,既增加了自己的寫作詞匯量,又強化了自身的學習和交際能力。小學活動習作教學的目標并不單一,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開放性地挑選想寫的內(nèi)容,在一定的主題范圍內(nèi),將積累到的好詞佳句運用到作文當中,并通過習作技巧指導,激發(fā)出自身的闡述欲望,逐漸形成習作經(jīng)驗。
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通常都是仿寫、抄寫、背誦名篇佳句,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這種方式的習作教學確實使學生的詞匯量和習作語感有了提升,但學生只是片面的、死記硬背的對相關事物有一個了解,很難深入理解其含義,寫出的作文也就很難表達出真情實感,習作能力也難以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而小學主題活動習作教學能夠切實增強學生的觸感、聽感以及語感等,讓學生能從真實的情境和生活體驗中加強對所知和所學事物的理解,強化其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寫出更為優(yōu)秀的作文。
對于小學中年段的主題活動習作教學來說,教師要以每節(jié)課的不同習作知識點和目標為基礎設計好活動的形式,凸顯教學目標和寫作重點。譬如,在學習了四年級上冊課文《秋天》后,教師可構(gòu)設習作主題“我最喜歡的季節(jié)”,并在教室內(nèi)的四個角落分別布置四個季節(jié)的場景,讓學生分別去體驗這四個場景中的事物與景觀。具體而言,可在春天的場景中放置風箏、梨花、小草等圖片,在夏天場景中放置陽光、沙灘、蟬等事物的圖片,在秋天的場景中放置楓葉、果實的圖片,而冬天場景則布置雪景以及景中的事物,讓學生在觀摩和體驗后再進行習作練習。在觀摩和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會以自身的獨特感覺賦予很多有趣的場景和風景以生命,在同四個場景對話的過程中愛上自然,愛上美景,愛上言語表達。如描述小草的形態(tài)時,不少學生就學會了將事物人格化,幻想著與小草之間的對話,豐富著自己的想象力。
幾乎所有的教學活動,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有其自身的發(fā)展權(quán)利。所以,在主題活動習作教學中,也應切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學習如何成為自己,在主題活動的感知、反思、理解與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自我的成長與升華。在主題活動習作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基礎表現(xiàn)就是其個性化的發(fā)展。教師在教育與尊重學生的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才能、特性與潛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習慣等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譬如,一些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可多訓練其說明文的寫作,讓其寫《我喜歡的工藝品XX》,從介紹某個工藝品的形態(tài)、特點以及功用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一些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讓其多接觸想象作文,像《假如重過這一天》,不僅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能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想象生活中體會到努力奮斗所帶來的美好;一些學生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字功底,可輔導其多接觸一些小說,譬如引導其讀兒童小說名作《綠山墻的安妮》等,這些小說名作無論是在語言功底上,還是在情感駕馭與邏輯搭配上,都值得學生閱讀,對學生找到情感共鳴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大幫助。通過針對性的輔導教學,學生就會在個性化的發(fā)展中不斷獲得成長,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所以,小學中年段的習作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還要以課外教學以及課后作業(yè)輔助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自然的感悟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小學中年段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脫離了剛?cè)雽W時的懵懂與不安定的狀態(tài),不管是其學習能力還是自制能力都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可放心地開展課外教學。譬如,在秋冬時節(jié),教師帶領學生真真切切地外出體驗楓葉飄落、果實成熟墜地之美以及冬日雪中玩耍之樂,之后再引導學生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體驗或抒寫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此外,教師也可以適當?shù)夭贾谜n后觀察與體驗生活的作業(yè),如中秋節(jié)后,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與討論節(jié)日的樂趣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寫出所見、所感,這也體現(xiàn)了習作教學空間開放的特點。
相較于傳統(tǒng)的僅讓學生進行仿寫的習作教學模式,小學主題活動習作教學模式更趨向于學生自己通過活動和情景體驗來獲得寫作資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寫作思維。譬如,在練習風景描寫為主題的作文時——以描寫學校的白楊樹為例,教師可帶領學生去實地參觀學校的樹木,并向?qū)W生介紹樹木的特點、年齡等,再以一些詩詞來輔助講解,從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與理解。小學主題活動習作教學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切實幫助學生解決該寫什么內(nèi)容、該從哪里獲得資源等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模式強化了,寫作資源也有了,習作教學效果自然會顯現(xiàn)出來,進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文。
總之,構(gòu)設主題、活動引導的習作教學可以說是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一個發(fā)展方向。教師應對小學主題活動習作教學意義中的兩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探析,從設計教學過程、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開放教學空間以及拓展教學模式四個方面來提高習作教學的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