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電子科技中學,陜西 西安)
作為教師,我熱衷于這份職業(yè),專注我的專業(yè),喜歡我的學生。兢兢業(yè)業(yè)地已經在這行業(yè)奮斗了五六年,雖說不上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但是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體會到了教學反思對一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
美國學者波斯納說: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亞里士多德說:智慧就是經驗加上反省的結果。所以對于我們教師來說,要想提高專業(yè)技能,反思是不容小覷的。當然,不管是反思的出發(fā)角度,還是反思的方法和過程,都要講究合理性。
1.新型的學生觀:教學是否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否建立在學生對學習的自動、自覺、自我探究的基礎上?是否能促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
2.新型的教學觀:教學能否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和發(fā)展思維?是否重視學生情緒的變化?是否只停留在提高學生今天的學習成績上?作為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發(fā)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
3.新型的師生觀: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是否是平等和寬容、積極鼓勵?是否倡導與學生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并使集體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大程度?是否學生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1.課前提問:學習本課內容時學生已有哪些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依據相關理論和學生實際如何設計便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在接受新知識時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這些情況出現后如何處理等等。
2.課中提問:在課堂實施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師備課時已設計了各種不同的學習預案,但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出乎預料的情況,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間延長,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對某個問題出現爭議等等。這時,教師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饋信息,自我提問:“問題的癥結在哪里,要不要立馬解決所有問題,教學計劃如何調整,該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與措施”,以確保教學過程始終暢通有效。
3.課后提問:在上完一節(jié)課之后,自我提問:“這節(jié)課的實際效果怎樣,學生學會了哪些內容,有哪些亮點,亮點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我的收獲有哪些”等等。
教師之間應該互相聽課,或通過學術活動觀摩其他教師的課,這是極好的學習途徑,也給教師進行對照反思提供了樣本。在觀摩中,聽課者要用心去觀察、去分析執(zhí)教者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如何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有機統(tǒng)一,有無真真切切體現以人為本。他們?yōu)槭裁催@樣組織課堂教學,妙在何處,有何欠缺,教學實效如何;如果我來上這一課,我會如何組織課堂教學,與他們相比,我的課堂教學步驟和教學效果可能會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如果遇到偶發(fā)事件,我應該如何加以處理……通過這樣的對照反思,汲取他人之長,彌補自身不足。
教學診斷一般都是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悉心甑別教與學的成敗得失,透過表面現象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措施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通過“自我診斷”與“小組會診”并舉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例”,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對“病例”進行“病理”分析,在個別研究和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影響教學有效性的諸多因素,形成教學診斷“病歷”,最后開出醫(yī)治病根的最佳良方。
教學反思,貴在及時,難在堅持。上完一節(jié)課或完成了一天的教學任務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這節(jié)課或今天的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合理,教學步驟是否清晰,課堂容量是否適中,重難點是否突出,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哪些教學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方面需要調整、改進,還有哪些困惑,有何感想;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的思維是否被激活,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愉悅,學生是否真正獲得了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落實教學目標的具體狀況如何,還要采取哪些后續(xù)措施。把這些理清楚,作一小結,形成文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持之以恒,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就能將教學經驗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