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渭城區(qū)華星小學 陜西咸陽 712099)
語文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表現(xiàn)在交往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信息傳遞日益密集,社會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無論是口頭的說,還是筆頭的寫。能否聽懂別人的話,能否在朗讀的過程中迅速抓住文章要點,也都是以自身語言存儲作為基礎的。很難想象,一個對典故一無所知的人,能真正讀懂白居易的詩、辛棄疾的詞。就連思維、審美、鑒賞等一系列心智活動,無一不是以語言的傳遞、轉換來完成的。語言是聽說讀寫的基礎、先導,語言積累是促進聽、說、讀、寫的質的飛躍,這是毫無疑義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以想象,若沒有語言的積累作為基礎,想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完全是空中樓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便是先幫學生找“米”。這“米”在何處?那就是在于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真正把所學的古今語言的精華通過鞏固、消化、吸收而據(jù)為己有。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據(jù)此可見,語言積累是打好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
語言積累是口頭表達和一切文章的第一要素,它是思維的花朵,是情感的枝葉,是盛滿知識和智慧的容器,是人的創(chuàng)造思維得以飛翔的翅膀。
語文課堂教學中理應將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要敢于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排除某些顧慮,減少一些不著邊際的講解,刪除那些重復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練習,淡化一些僵死的模式,把教學的重點真正轉移到引導學生多讀點書,多背點范文,多寫點話上來,教師的思想轉變了,學生的意識增強了,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積累、掌握便一定會由少而多,聚沙成塔,為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例如,教學《南海上的明珠》一文時,我先引導學生誦讀課文,然后選擇優(yōu)美的段落第三、四自然段來誦讀,再讓學生仿照這兩段落先說后寫,其中要求用上優(yōu)美詞語“氣候宜人、風景優(yōu)美、一望無際、逗人喜愛、四季常青、美麗壯觀”等詞以及比喻詞“……像……”這樣實實在在地做,為學生的語文素質全面提高打堅實的基礎,而且提高了課堂質量,實行了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與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雙贏。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讓學生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頭腦里只不過裝滿了一堆“死”的語言材料。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書讀得多了,背的熟了,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chǎn)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后,其實,這正是符合我們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而是記住的少。所以說話作文時便沒詞兒了。語言上的貧乏往往導致思維能力的欠缺,影響到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涩F(xiàn)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還不夠,有的甚至對課外閱讀不感興趣,有的整天被來練習壓得抬不起頭來,很少有學生光顧閱覽室、報架,班中的圖書角也形同虛設。這樣的現(xiàn)實,極大地限制了小學生的語言積累。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jīng)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鐘。因為,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yè)已形成的練習系統(tǒng)更為完整、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不可或缺,是最高的境界,這是我們教師所應大力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的。
當然,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可能花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可能拜讀大部分的文學名著,只能是見縫插針,只能選擇短小精悍的簡單讀物,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精心指導,比如介紹課外讀物,指導課外閱讀筆記的記法,又例如,組織課外閱讀交流比賽等。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的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寫話訓練則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fā)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寫話是更高層次的語言積累。要使大腦內語言信息系統(tǒng)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周轉的密度。
重知識,輕寫話是普遍現(xiàn)象,學生的寫話大多是不具體,沒有一次而生動優(yōu)美的修飾語言,貧乏,不通順,毫無生氣?!耙鉄o言則不行,言不暢則意不達?!蹦苡姓n課練,日日練,寫話為什么不能?當然,這要注意兩點。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違背規(guī)律,恰恰相反,而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重點重復,難點強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負擔。我曾聽過一位老師講的課,他在設計練習和講評作文上花力氣。能沖破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從繁瑣的精批細改中走出來。平時作一些口頭與書面結合、片段與成文結合、大作與小作結合、自由作與統(tǒng)一作結合,以及分布練 、集中練,教師評、學生評等,靈活多樣,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說話作文提高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意義。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做形式不拘一格的嘗試,百花齊放。
誦讀、博覽、寫話,三管齊下,三者又都以語言積累為軸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懊住痹闯渥悖又處熯m當指點,何愁學生不能做出可口的飯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