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 河南駐馬店 463500)
邏輯思維是人認識的理性階段,即抽象思維,學界關于它的定義為:人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對于一篇議論文來說,便是其中的題目、論點、分論點、結論之間不可分離的內在思想性的聯系性,即如余岱宗教授所說:議論文是論證文,重在論證中“辨”的過程,它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重在層次性。下面,我就思維邏輯該如何作用議論文結構的問題從其引論、本論、結論三大組成部分詳做闡述。[1]
引論即是文章開頭提出論點的部分,這一部分的關鍵在于自然無痕但卻具有發(fā)人深省效果的引入方式,這種方式則貫徹著嚴密的邏輯性。在邏輯性的指導下沿著提出論點的目標路徑通過廣泛化話題的切入——具體化材料的體現——重點核心論點問題的提煉這樣逐步過渡的方式完成引論部分。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邏輯化話題呈現過程,也是議論文應該第一看重的東西,除此之外,便是以別樣的角度看待材料的方式和所提煉出的論點的新穎程度,最后才應是對辭藻的雕琢與文采的裝飾,這些自然另當別論。而在論點提出以后,不管預不預備在此部分做縝密的論點分析,它與下文分論點的連接都應是無縫契合的。[2]
例如:魯迅的《拿來主義》是一篇經典的議論文范例,在這篇文章的講解中,我便讓同學們注意觀察分析它的引論寫作方式。待學生閱讀完之后,我向同學們依次提出以下問題:
(1)作者想要提出的論點是什么?(拿來主義)
(2)在論點提出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鋪墊?(從中國近代歷史文藝外傳的現象出發(fā),引出“送去主義”,分析“送去主義”的兩面性,在其弊中提出“拿來主義”的論點)
(3)在論點提出之后,作者對論點做了什么分析?(分析與“拿來”緊密結合的被動性“送來”的害處,突出自主性的“拿來”的必要與重要性)
在同學們對這些問題回答之后,我引導同學們跳出文本,觀察邏輯性在其結構中的滲透,進而讓同學們領會邏輯寫作的方式與其達成的說服力度。
本論即議論文的主體部分,也便是對論點進行有層次、有條理的分析部分。其間的每一個分論點都應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非在學生寫作中大量存在的論據疊加并列的呈現方式,如余岱宗教授所說的:“論證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工作。第一論點為第二論點服務,以此類推。論證就是主動尋求漏洞與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為彈跳點,躍入下一個層次”。它講究在邏輯思維的關照下,全面地看待問題,依靠嚴密的推理剔除或否定相關因素的困擾,突出自己的論點。所以,在此意義上,有時學生議論文的寫作并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給出的理想結構模板進行套用或仿寫,而是要在意識思維中生成這樣一種需要嚴密的辨證、推理而非以量化的論據疊加方式揭示某種事物、表達某種觀點的觀念。
例如:我在《拿來主義》的論證部分的講解中,先向同學們發(fā)問:作者在這里舉了幾個例子論證他的觀點?對于僅僅一例的發(fā)現讓同學們對自己原本一篇文章最少需要三個論據的固化認知產生了懷疑。于是, 我引導同學們對這僅僅“窮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一例的分量進行了細致的衡量,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1)在窮青年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來”之后,他可能會有哪幾種行為?(徘徊不入、放火燒光、接受一切)
(2)它們是否符合文章的論點“拿來主義”?(不符合)
(3)真正的“拿來主義”下,窮青年應該是怎樣對待那所宅院的?(先占有、后挑選分辨)
同學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能夠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不“拿來”、“拿來”之后全盤否定、全盤接受皆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拿來”、取精華、去糟粕才是真正的“拿來主義”,進而明白論證不在論據的數量,而在無可反駁的邏輯。
結論即在論據基礎上總結、對論點的回扣、強調部分,它是對具有隱喻性具體化論據的明確,是基于論據、材料、論題又高于它們的壓倒性存在。它不在長篇大論,亦不在語言的雕琢,而重在它使文章呈現有頭有尾、首尾呼應的完整結構,也重在它的“一氣呵成”,即除卻與論點、論據發(fā)生關聯外,它本身還應是在自己的邏輯思維中的,這表現為對文章內容的靈活攫取,適時融入。
例如:在《拿來主義》的結論部分的教學中,我先讓同學們找到作者明確做出的結論: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再向同學們發(fā)問:最后的部分“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為什么扣在了文藝上?同學們經過思考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文藝是作者所想要論述的“拿來主義”的主要方向,這在前文論點的提出過程中便有涉及,如:‘別的且不說罷,但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有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等。我在表示肯定的同時,追問:“最后明確的結論是怎樣過渡到文藝上的?”,同學們便發(fā)現在這中間,有對論據的涉及:從宅子到主人,以人類比文藝,進而自然而然地讓人明晰文藝領域中“拿來主義”的重要性。這樣的分析,可以讓學生體會領悟邏輯層層深入的思辨力量和表達效果。
理性化的邏輯思維成為區(qū)分議論文與其它文體的標準。所以,它亦是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思維定位與環(huán)繞核心。在此認知的基礎上,還要正確認識邏輯思維闡釋事物間聯系的本質意義,避免形成“偽層次”、“偽條理”等寫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