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明輝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求真,教育的狀態(tài)是本真,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歸真,真實的教育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追求真理的教育。但由于世俗觀的偏差、利益的驅(qū)動等多方面因素,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均置教育的本真和宗旨不顧,在施教或求學過程中常常扭曲了教育。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當下,教育工作者應懷揣教育的良知,站在新時代的高度、立在育人的終極目標上,付諸真實的教,期待真實的學,讓教育回歸常態(tài),回歸理性,回歸真實。基礎教育學校應致力于有真愛、做真人、求真知、循真諦、弘真儒的本真樸實教育。
有真愛是真實教育的緣起
教育需要真愛,真愛就是把學生當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fā)展,不求私欲之利,是純粹的、理智的愛。教育家孫云曉說:“真愛是衡量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標準”,教師以人為本,心中充滿對學生的愛,才能溢出師愛,學生因愛而快樂,教師因愛而充實。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格,用真誠打動他們,用真愛感染他們,努力成為每個學生的親人、朋友。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他的教育思想充滿“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仁愛。教師只有把愛獻給學生,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得到真正信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陶行知先生道出了師愛的重要性。只有熱情關懷,耐心教育,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把簡單、粗暴的批評變成欣賞、激勵、感染,才能讓他們重拾自信,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這才是真實的教育。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發(fā)展,只有真心真意去愛學生,才能夠精雕細刻地去塑造他們的靈魂。”有真愛,是真實教育的緣起。愛應該貫穿在點滴小事中,俯下身來給一句善意的提醒,簡單的鼓勵,輕輕地撫摸,都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濃濃的的愛。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相當一部分從小嬌生慣養(yǎng),不懂感恩,不會與人分享,特別需要老師貼心的關懷、幫助、引導,唯有像愛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愛他們,讓他們學會發(fā)現(xiàn)、體會愛,從而也學會去愛別人。教育將愛傳遞給學生,師生友愛,學會感恩,教育也就有了真實的歸屬。
做真人是真實教育的追求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真人”是真實教育不懈的追求??档绿岢觥敖逃哪康木褪鞘谷顺蔀槿恕?,促進每一個生命的發(fā)展,把自然的人打造成社會的人,這是教育的歸宿。教育就是喚醒人、培養(yǎng)人、豐富人、提高人、成就人的過程。寧要真實的遺憾,不要虛假的完美,教學生做真人,教師自己就得說真話、求真理、做表率,表現(xiàn)出真我的風采,不追求形式的豐富多彩,不追求一時的成敗得失,不做應景式教育教學,真正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fā),扎扎實實地去落實育人工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公民個人層面的行為準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也是學會做人最基本的準則,《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是中學生學會做人的基本規(guī)范,從準則和規(guī)范入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常以“家長交給我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三年后我要還給他一個怎樣的青年?”來自問自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做一個真誠的人,做一個表里如一的人,做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做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這才是真實教育的追求。
求真知是真實教育的本務
真實教育要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真正地體現(xiàn)了“真教”與“真學”,教師淳樸的教,學生純真的學。真實教育不是漂亮的公開課,而是能夠融入生活、真實高效的日常課堂,教師以生為本,融入真情,匯入時代精神,認真構(gòu)思每一節(jié)教學設計,精心組織好每一堂課,把日常課堂當作公開課,把公開課當作日常課堂。借用葉瀾教授評價一堂好課的觀點,真實教育的課堂必然體現(xiàn)為“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是有意義、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態(tài)下有待完善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教、學、做合一,建立“以做定學,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教師應該在“做上教”,讓學生在“做上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最優(yōu)化。讓每個學生課堂上有事做,使每個學生課堂上有收獲;教師還要善于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構(gòu)一種交流、互動、合作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體驗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欲望、開拓創(chuàng)新的激情。真實的教育要信任學生,解放學生,在倡導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應改變“嘴講為教,耳聽為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并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增長閱歷,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豐富情感。要學以致用,重視體驗,把以書本為教學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轉(zhuǎn)移到以實際生活為中心上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思想與行為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知識是真知識”,教學中拓展與延伸要與學生生活體驗密切相關,以學生生活經(jīng)驗為背景,引出新知,引導學生獲得真知,這樣的學習才是真學,這樣的獲得才是真知。
循真諦是真實教育的本源
教育的真諦就是堅持本真,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按人成長的規(guī)律辦教育。辦教育,要有一種視野、一種境界、一種崇善的態(tài)度。教育工作者要有責任和使命感,腳踏實地,不能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教育的規(guī)律與特點決定了教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對信念的堅守,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不能總是別出心裁、花樣翻新。教育是慢的事業(yè)與藝術,有人說她是農(nóng)業(yè),是有耕耘、播種、澆灌、除草等生長過程,是周而復始的勞作,其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不能隨意改變。所謂悠閑出智慧,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生命的成長自有其規(guī)律,教育只有尊重生命本身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保證、促進人自身健康的成長。循真諦是教育的本源,恪守教育規(guī)律,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摒棄揠苗助長的做法,做學生自我教育的引導者。建立“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師應該關注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練習設計、教學評價等方面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選擇性,從而幫助學生主動地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薛法根說:“最好的鞋可能不是最貴的,也可能不是最為時尚的,而是那雙穿著最合適的”,所以真實教育不是瘋狂的擇校熱,不為攀比,不為名校,是適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讓學生愛上學習,愿學、樂學、好學、勤學、自學,是幫助學生成長的一段特殊經(jīng)歷的教育,但這段特殊經(jīng)歷必須讓孩子們自己去經(jīng)歷、去磨練。
弘真儒是真實教育的靈魂
中華文化有根可求,有源可溯,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節(jié)、恥等,成為國人處世的標準,儒家思想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核,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每一個人??鬃邮侨寮宜枷雱?chuàng)立者,他設立私學開啟了中國教育,本真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就成為歷朝歷代學校教育和文化的靈魂,孔子的“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鹊琅c悟,孟子的“教亦多術”,荀子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韓愈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等理與思,既是教育經(jīng)驗總結(jié),也對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和善仁愛品質(zhì)的發(fā)揚影響至深,為后世從教向?qū)W格言,乃至為現(xiàn)在素質(zhì)教育指引方向。針對當前的教育,我們既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xiàn)代化,更要繼承并弘揚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將本真優(yōu)秀的儒家思想文化不斷內(nèi)化為學校教育和文化的靈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說:“教育,是一個人把學校學到的許多東西忘了之后,還留下的東西?!绷粝率裁茨兀课蚁?,只能是素質(zhì)和能力、修養(yǎng)和品格、思想和精神——這是素質(zhì)教育,也是真實教育。教育需要真實,無論是守望教育還是傳承教育,都不能無視教育真實這一根本屬性。洗盡鉛華,返璞歸真,辦真實的教育,我們在只認分數(shù)不見人的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教育現(xiàn)狀中,唯有步步前行,不忘初心。
(作者單位:江西九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