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山東省濱州惠民縣李莊鎮(zhèn)中學)
在當前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化的大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步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應當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特別是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推動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使其更具有實效性。這就需要廣大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善于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探索更加符合形勢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模式,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而且也要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方面取得突破。具體說,要想強化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實效性,重點應當在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提高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實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特別是要適應形勢發(fā)展需要,積極探索更具有科學性、現(xiàn)代性和前瞻性的教學體系,努力使教學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將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學生體育意識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積極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比如,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師應當強化教學融合性,在開展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素質(zhì),而且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質(zhì);再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更加重視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教學創(chuàng)新,使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勤奮精神得到培養(yǎng)。
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有可能事倍功半。對于廣大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師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通過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著力提升教學實效性。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要學習現(xiàn)代教學方法,而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并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要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大力開展“興趣教學”,教師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更愿意上體育與健康課,更樂于開展體育鍛煉;要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對于不同的學生應當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引導,對于體育興趣濃厚的學生,應當培養(yǎng)他們的終身體育項目;對于興趣不濃厚的學生,應當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使這部分學生能夠不斷接受體育、融入體育、參與體育。要綜合運用激勵教學方法、互動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方法、競賽式教學方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只要有利于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實效性,都要大膽地運用。
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從自身特色、學生需求以及推動教學改革出發(fā),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比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從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特點出發(fā),既要重視理論教學,更要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強化體育能力;要高度重視拓展訓練與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有機融合,從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入手,研究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實際的拓展訓練項目,特別是要從提升拓展訓練項目的趣味性、綜合性以及導向性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要著眼于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質(zhì)量,將“微課”教學模式引入其中,對于一些重點和難點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錄制成“微課”,讓學生反復琢磨、反復模仿,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傊瑒?chuàng)新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對于提高教學實效性至關重要,廣大教師應當在遵照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創(chuàng)新思維,不斷開創(chuàng)更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強化實效性方面下功夫,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盡管當前絕大多數(shù)教師對實效性建設給予了一定重視,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照較高的標準和要求,特別是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來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要發(fā)揮自身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在創(chuàng)新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理念、改進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方法、優(yōu)化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等三個方面下功夫,真正通過教師責任意識的提升、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運用,最大限度提高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實效性。
[1]何峰.如何開展初中體育健康教學[J].學周刊,2017(12):48-49.
[2]盧昌亮.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