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
(山東省濟寧市興東小學)
首先,課堂上采用有利于全體孩子發(fā)展的模式對學生進行課堂常規(guī)訓練:孩子的習慣要抓好,不管是學具的擺放,聽課的狀態(tài),甚至是放學后的路隊等等,都要有規(guī)矩,例如:我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課上用到學具,課前放在指定的位置(桌子的左上角),用不到的學具全部放桌洞里。再如以優(yōu)生帶學困生,我讓學生進行小組互動時,不僅把互動的問題交給學生,還要把學生具體怎樣互動的方法告訴學生,選出其中的一位小組長,讓小組長組織,把機會留給學困生,讓學困生動手操作,并說過程,其他學生認真觀察、靜靜地聽、進行幫助指導,根據具體情況我及時隨機進行指導和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我設有捆綁獎勵,推出最佳小組,鼓勵優(yōu)秀的學生為了拿到獎勵就必然主動幫助學困生學習。其次,注重評價!進行小組匯報時,首先引導小組內學生對本組內的學困生進行評價,然后可以找班級其他學生進行評價——主要是鼓勵,這樣就調動起了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幫他們找回了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做看似很麻煩,但孩子們習慣養(yǎng)成了老師就不用經常去一遍遍重復了,反而變得輕松了,學困生自然也就沒有了。)
我認為機械地抄寫家庭作業(yè),學生做100道題,不如在理解的基礎上寫1道題有效果有意義。所以我布置的作業(yè)量不多,我要質量不要數(shù)量。并且作業(yè)方式要靈活,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我布置“說過程”的作業(yè),不僅是為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孩子們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我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并從說的有條理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里選擇一位當小老師,把他說的過程進行錄音,然后把語音上傳到班級交流群的教師通知欄里(前期是上傳我的語音,后期換成學生的了),我把這個定位為:是對學生的獎勵。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都有表現(xiàn)欲,都想當小老師,二也是為了激勵家長,也就是我接下來要說到的_______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心愿。因此,讓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yōu)秀,他自己一定也在想:我的孩子要能這樣的話,多好!他就會自然而然地主動地去督導孩子學習或來找我們咨詢輔導孩子學習的方法(讓家長變被動為主動)。這時我會把道理講給家長,例如: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達不到節(jié)節(jié)課每個學生都通過語言表達給老師聽,所以課下學生一對一說給家長聽是很重要的,想擁有優(yōu)秀的孩子就要做優(yōu)秀的父母。孩子們在同一間教室里上課,也是同一位教師教的,之所以成績差異大就是因為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家長的重視程度不一樣,收獲當然也不一樣。讓家長先體會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隨后再指導他們具體的做法并提出嚴格的要求。家長基本上都能做到而且還會越做越好!
課上做風趣嚴厲的老師,課下做溫柔和藹的老師,對于學困生,在課上得到表揚不多,課下就要抓住他的其他優(yōu)點進行夸獎。有禮貌、愛勞動、講衛(wèi)生、樂于助人等。
作為教師,我們與家長溝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借用家長的力量把學生管理好,把學困生的成績提上來。所以,首先得讓學生家長認可我們、佩服我們、支持我們,感覺我們是了不起的老師,負責任的老師,他們才愿意與我們攜手全力配合我們的工作。
例如:我的家長會開場白:歡迎各位家長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開這個家長會,但是我不感謝你們,因為應該是你們感謝我,雖然教育孩子是我的職責,但是當我站在講臺的這一刻,我已經在為你的孩子付出了。
為了提高親和力,我面帶微笑,用對話的方式,站在家長和孩子的角度與家長交流。一般情況下,我會從兩方面和大家交流:一是批改作業(yè),一是告訴家長批改作業(yè)有哪些好處?二是我們在學校為他們孩子的家庭作業(yè)做了什么。這樣,家長就能感覺到我們是一位負責人的老師、有親和力的老師,并且有說服力,同時也能使家長由被動管理孩子變成主動管理孩子的作業(yè)和學習。三是教給家長具體批改作業(yè)的要求。
目的是家長不僅要配合我們,更不能無故找茬。灌輸家長在管理孩子上與我們保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說出自己管理孩子的方式,站在為孩子好的角度去分析,說出與幼兒園管理的不同,以及為什么不同。
既要有親和度,又要嚴格要求。例如:告訴家長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多夸夸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孩子信任喜歡老師,有什么問題找老師及時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只是要注意語言的表達,既要讓家長感覺到你是為他們好,為他們的孩子好,還要在家長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門非常精細的藝術,這也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項永恒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