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福
(福建省大田縣第一中學)
人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也存在一些認識和實踐的偏差,下面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多媒體地理教學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集于一體,有效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把知識的學習融入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發(fā)揮寓教于樂的學習優(yōu)勢,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同時能有效解決地理教學中學生無法實地考察、感知、了解地理事物;其次,多媒體教學能增加課堂容量,能充分拓展知識面,補充課外知識,方便學生理解,節(jié)省講課時間;再次,多媒體教學能通過多種多樣的練習,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1.把課堂變成材料的展示課
有些地理課所用的多媒體,一味追求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沒有考慮好它的適宜性和科學性,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把傳統(tǒng)教學中該說的、該板書的信息材料全部變成聲、光、電教育技術媒體,全部放給學生聽和看。把一節(jié)課變成了多媒體材料的展示課、堆砌課,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不足,學生沒有足夠時間思考,一節(jié)課在熱熱鬧鬧的看和聽中結(jié)束,教學效果必定不好。過多的展示,有些甚至是對課堂教學無用的信息,不但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所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應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有明確的目的性。
2.多媒體使用內(nèi)容過多,信息量過大
多種電教形式輪流上陣,令人眼花繚亂,由于信息容量大,授課內(nèi)容多,當場消化困難。一節(jié)課過多使用多媒體,必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也體現(xiàn)不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節(jié)課,教師從導入開始,到新知識講解,再到課堂提問,都是通過多媒體體現(xiàn),有電影片斷、圖片資料,還有例題、課堂習題,這么大的信息量,學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斷變化的電腦屏幕上,來不及理解主要的知識,造成消化不良,影響整堂課的效果。電影媒體的使用也不宜過多,確實需要使用也應該精選一些對課堂知識理解有幫助,或者更利于學生理解的,長度以3~5分鐘為宜。
3.多媒體教學不能取代一切
多媒體教學相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來說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并不是說要使用多媒體教學就必須拋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很多教師現(xiàn)在教學都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課前只準備好課件和多媒體視頻,沒有任何板書和教案,一堂課下來學生以看多媒體視頻為樂,但是課堂中心內(nèi)容是什么卻無從知曉。對于我們地理學科來說,寫寫畫畫是很有必要的,黑板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利用黑板粉筆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因此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相結(jié)合才能最大化實現(xiàn)課題教學有效性。多媒體教學只是為了輔助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些地理課程使用語言描述、板書甚至比使用多媒體更易于理解,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就不必使用多媒體教學了。有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時過分追求課件本身華美的外表,設置一些怪異的聲音、眩目的視頻,導致喧賓奪主,上課時學生開開心心,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和記憶。一節(jié)課上完,到底上了些什么,很多學生講不出來,這樣上課沒有多大效果。
4.電腦在多媒體課堂唱主角,教師成了可有可無的陪襯品
很多教師在進行課件制作的時候,將課堂的全部內(nèi)容都設計進課件中,并將所有東西排成順序,上課的時候只需要動動手操作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師生交流,就像是既定的電腦程序。課堂本身是一種雙向教學,需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者互動形成,如果只是教師機械地教學,則課堂有效性可想而知。通過運用多媒體方式只是將傳統(tǒng)的機械式教學轉(zhuǎn)變成了電腦為中心,這樣的教學沒有意義可言。在教學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各種不同的情況甚至是一些事前難以預料的情況適時調(diào)整教學方案,教師恰當?shù)摹⒕闹v解,有條理的、必要的板書,及時的操作示范等,也是計算機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那種流水線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體課件,是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
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時,要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體統(tǒng)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地設計多媒體課件,使之與教學內(nèi)容和過程相適應,避免為了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把握好課件播放的速度和教學進程等。
[1]王海峰.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36).
[2]崔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應用與實踐探討[J].科學時代,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