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東山
(甘肅省會寧縣第三中學)
在甘肅省教育廳主辦的新課改暑期網(wǎng)絡研修活動中,由于組織得力,專家講解深入淺出,同時又形成了學員之間熱烈地討論與互評的氛圍,使筆者受益匪淺,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獲:(1)教育教學理念得到了更新。(2)對構建科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認識。(3)對開發(fā)校本課程與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關系有了進一步認識。(4)對新教材知識結構的整體把握及各模塊之間的關系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本文就如何充分把握新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設置的多種欄,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構建生命課堂談一些體會。
對新教材“學與問”“思考與交流”中提出的思考題,以及教師在備課中生成的問題,課堂中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對于一些較難理解的問題,應讓學生分組討論后,代表發(fā)言,然后讓其他小組同學評析并加以補充,教師可適當加以點撥。如果學生有不同意見,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最后達成共識,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我們還應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說過:“什么是學問?學問就是學習怎么問。”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積極思考,努力探求,進而獲得真知。一個良好的問題,會使學生產(chǎn)生急于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欲望,從而保持較強的注意力和興趣,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極有好處。筆者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發(fā)問能力的培養(yǎng),允許學生課堂上隨時提出問題,完全可以打斷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氨的實驗室制法時,就有學生問道:實驗室用氯化銨和消石灰兩種固體共熱制氨氣,而銨鹽受熱易分解,此時氯化銨會分解嗎?在教學濃硫酸強氧化性時,又有學生問道:濃硫酸與稀硫酸中的硫元素都是正六價,為什么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而稀硫酸不具有強氧化性呢?這兩個問題的提出,足以證明提問題的學生已經(jī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新教材中設置的“科學探究”選題精當,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有很大幫助。教學中要重視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按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模式讓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要想盡一切辦法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及藥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做協(xié)作者,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shù)丶右渣c撥引導。
個別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低估學生,不放手讓學生做實驗、做探究,任何活動都是教師越俎代庖。事實上,學生的探究能力是很好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引導。例如,在探討煙道氣中如何脫硫這一問題時,我給學生提出了如下四個思考題:(1)從氧化物分類上分析,二氧化硫屬于哪類氧化物?(2)這類氧化物能和那些物質發(fā)生反應?(3)強堿溶液與堿性氧化物都能與二氧化硫反應,但哪種物質吸收二氧化硫的效果更好一些?為什么?(4)如果從吸收物質的價格及原料來源上考慮,應該用氫氧化鈉溶液還是氫氧化鈣溶液?由于以上四個問題的設置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同時又呈臺階式分布,學生依據(jù)上述四個問題的討論很快得出了正確答案。我當時就表揚了學生,稱贊學生個個都是小科學家。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徹底調動起來,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我國傳統(tǒng)教育受應試教育束縛較嚴重,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及實踐活動,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新教材中恰當?shù)卦O置了“實踐活動”,教學中要特別重視這方面知識的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例如,在高一化學第三章第三節(jié)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中就安排了實踐活動: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制飲料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開采鋁礦的工人、生產(chǎn)鋁制飲料罐的工人、飲料公司老板、消費者、環(huán)保局官員、回收公司的人員等不同角色,編成小品劇讓學生去表演,這樣既可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笑聲中接受教育,同時也使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知識得到升華。
有些同學在化學的學習中,雖然花費了許多時間,做了許多習題,但考試成績并不理想。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缺乏化學史方面的相關知識,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面。因為化學史是了解化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學習現(xiàn)代物質結構理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掌握化學思想演變發(fā)展脈絡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了解化學式,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離開了化學史,所學化學知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中,廣大教師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轉換教師角色,充分把握新教材,構建生命課堂,才能確保教育教學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李婷.新課改下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與反思[J].新課程研究,2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