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長安
(陜西省鎮(zhèn)巴縣簡池鎮(zhèn)中心小學,陜西 鎮(zhèn)巴)
1.追趕潮流、流于形式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很多內容是不需要多媒體來輔導教學的,有些視頻資料反而沖淡了我們的教學內容。我校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六年級數學“比”一章節(jié)的公開課上,課堂導入時在電子白板上放映了“神五”升天視頻畫面,當時的畫面、聲音很有氣勢,同學們瞪大了眼睛,極度興奮。然后教師就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的故事背景再結合圖片講了一番,最后再用視頻播放了楊利偉在飛船中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最終這面國旗的長和寬是這節(jié)課知識的引入點,細算時間過了近10分鐘。且不談思想教育,就教學目的而言,用不著那么曲折引出國旗的長和寬,任課教師為了強調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的整合,強行使用多媒體視頻。能夠把多媒體技術帶進課堂,應用新的教學手段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不管課程的實質內容,不顧教學中是否需要這種新的教學手段,硬要把多媒體技術套用進來,只為順應要求而用是否有益教學呢?
2.華而不實、沖淡主題
在實踐教學中,有不少教師都試圖力求徹底實現“多”媒體,以調動起學生的各項感官,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一年級的“認識加法”的公開課中,其中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顯示了以下精彩畫面:幾個小朋友和一個老師在綠茵茵的草地上嬉戲,草地上的花朵利用動畫不停的搖擺,更吸引眼球的是在空中翩翩起舞蝴蝶,出示幻燈片之后教師要求看畫面思考數學問題。由于教師設計的畫面過于強調視覺效果,許多小朋友已被舞動著的蝴蝶吸引了注意力,教師只好不斷地引導學生把注意力轉到“老師”和“學生”上。部分老師為了追求課件的完美,花費大量的精力和網絡技術制作的課件包含了大量的圖片和動畫,使得最終課件畫面背景花哨,聲音刺耳,按鈕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顯然,這種只求裝飾不求效果的課件,不僅沒有達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干擾了學生的思維,沖淡了教學主題。
3.過度使用、代替板書
運用多媒體可以將圖形直觀再現,利于學生感知。在解決問題中我們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要偏離訓練目的,為解題而解題。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的時候,教師從一開始就利用幻燈片出示計算題讓學生練習,然后再引出利用乘法分配率、結合率簡便方法計算,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可咱們的老師在此處也就沒有做過多地強調,幻燈片就一翻而過,接來下就是天一張地一張的練習題,整節(jié)課幻燈片就是一張張的練習紙。再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我校一教師很好地利用了多媒體推導出了圓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對圓面積計算求知欲也特別的高,最后要下課了老師總結時,白板上一個字也沒有,隨機抽學生回答面積計算公式時有好大一部分說不完整,所以再美的課件永遠不能代替必要的板書。
4.課件主導、教師配角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扮演的是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能力發(fā)展為本位。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雖不排斥輔助教師的教授,但其終極目的應指向學生,即它應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促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
1.明確目的
多媒體課件主要是為了服務于教學,課件的表現形式要簡潔明了,不能繁瑣,更不能花哨,切忌為了刻意“美化”課件而加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有礙學生注意力集中的內容,吸引學生眼球的東西與教學內容無關,那么我們使用效率就大大降低了,事倍功半。
2.恰當好處
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針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基礎,找到學生學習中的困難,考慮用什么手段、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點問題,以此找準信息技術應用的切入點。
3.提高練習效率
為了喚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作業(yè)設計要擺脫機械重復的、枯燥乏味的、繁瑣的死記硬背、無思維價值的練習。利用多媒體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練習題型單一、枯燥的問題,使學生厭煩練習的現象得以改變。
4.在多媒體課件編輯合成過程中,對現成的課件資源進行篩選,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改編,將藝術性、教育性、科學性有機統(tǒng)一,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最后制作成“為我所用”的教學課件。
總之,多媒體進入課堂勢不可擋,只有和傳統(tǒng)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