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莎士比亞所說,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弊x書可以滋潤心靈,有助于學生心智的開啟。樂于閱讀、享受閱讀、終身閱讀也是現(xiàn)代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文化素質,有利于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目標;閱讀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有效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受益終生,因此,要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當前,學生更傾向于接受視聽文化帶來的動態(tài)信息,熱衷于通過網(wǎng)絡、手機、電視品嘗文化快餐,因為其震撼程度遠遠超出了靜態(tài)的文本。在此背景下,學生變得心浮氣躁,難于靜心閱讀文學作品,對文本的閱讀興趣也大打折扣。尤其置身于網(wǎng)絡中,學生對廣泛的閱讀信息缺乏篩選能力,往往只是漫無目的地進行瀏覽,部分學生沉浸于網(wǎng)絡游戲中不能自拔,閱讀娛樂化趨向嚴重。
(2)學生較少品讀文、史、哲類經典美文,而是埋首于厚厚的參考書和作業(yè)中。不可否認,當今社會存在的功利浮躁之風已悄無聲息地影響了小學生的價值觀。那些經過歷史沉淀和篩選的經典,往往浸潤著不同時代精神的內涵,但卻在我們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沉寂了,功利化的閱讀模式在喧囂著,并進一步影響著學生對閱讀的態(tài)度。
(1)閱讀課枯燥,教學空間封閉,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實質性提高;閱讀教學形式化,教學模式及內容單一,脫離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不明晰,教學層次不明顯。在實際教學中,缺少師生、生生互動過程,學生沒有自主研究文本的時間,凡此種種,嚴重削弱了語文的魅力以及文字的感染力。
(2)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被忽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以提升解題技巧為導向,很少給學生留出充裕的自主閱讀時間,取而代之的是頻繁的提問,導致許多學生按照教科書中的參考答案進行機械回答,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主體角色并未得到落實,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
興趣是驅動學生學習音樂的內在動力,是學生與閱讀保持緊密聯(lián)系、感受筆情墨趣之美的基礎前提。興趣在實踐中產生并逐步發(fā)展起來,閱讀興趣自然要從實踐中獲得。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審美特征,發(fā)揮文字特有的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提起閱讀的興趣。小學生正處于青春初期,生理發(fā)展與心理發(fā)展既迅速而又不協(xié)調,往往對語文閱讀熱情持續(xù)時間短,部分學生對閱讀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中學階段提高閱讀能力對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意義重大。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的閱讀傾向獨特,閱讀喜好也各有差異:有的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有的學生喜好讀記敘文;女孩子喜歡讀小說,而男孩子則更偏向于閱讀科普文章。喜好不同,一時眾口難調,如果全班同學讀同樣的文章就不利于閱讀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閱讀實踐課上,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讀物,分享、交流閱讀體驗,以進一步激發(fā)閱讀興趣。
例如,一位同學表達了對朱自清先生 《背影》一文的喜愛,在閱讀中,他感受到父愛的博大,認為讀起來親切感十足;另一位同學則更喜歡文章 《再塑生命》,他深深體會到作者克服自身弱點,堅忍不拔的精神……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不同的讀書視角,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
閱讀方法直接影響閱讀質量,部分學生習慣于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不能深入挖掘文章內涵、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導致整個閱讀過程收效甚微。因此,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其運用知識、歸納技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學生概括段落大意,深入理解文章結構脈絡及作者的思想。比如,教學馮驥才的 《珍珠鳥》和老舍的 《小麻雀》時,教師就可打破傳統(tǒng)單篇閱讀教學形式,改變單元教學框架。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不同文章可以對比描寫動物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從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濫讀書會造成消極影響,不利于學生身心的成長發(fā)育,所以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一些更為寬闊的思路和豐富的選擇,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閱讀符合他們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的讀物,教師要注重對他們進行閱讀方向的引領,夯實閱讀基礎。鑒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文質兼美、內容豐富的文章,教師便可推薦他們閱讀《駱駝祥子》 《繁星春水》 《朝花夕拾》等經典佳作。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對此,教師就應該讓學生迸發(fā)多彩的靈性,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比如,推薦表達對母親贊揚與思念的文章 《回憶我的母親》,學生可以透過樸實的文筆體會到濃濃的親情;又如, 《白楊禮贊》中,作者抓住了白楊樹 “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筆直的干,筆直的枝”等特點,運用象征手法賦予白楊樹特殊的時代意義,象征著我國在民族解放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堅韌、堅強、力爭上游的精神,這些都需要學生在具體的閱讀中去體會。
在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做批注等閱讀方法,進行有思考地讀,并將自己覺得好的句子勾畫出來。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將不懂的字句做好批注,才能進行主動的探索研究。同時,學生還可根據(jù)自身需求與同學交流,互換意見,傾聽他人的想法,使自己的批注方法更為多樣,批注內容更為完善。
閱讀理解和寫作兩部分內容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寫作注重考查學生的書面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要求最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閱讀理解則側重學生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總是存在讀寫分離的問題,寫作也被認為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鮮有學生會主動加強語文寫作練習。而通過大量閱讀,將長期積累下的寫作手法、寫作經驗與自己對作文題目的理解相結合進行立意構思,能有效實現(xiàn)學生寫作能力質的跨越。語文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明確加強對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使之形成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并通過模仿經典文章結構,讓學生學會布局謀篇,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新課改強烈地呼喚著新型 “教”與 “學”模式的建立,提倡教師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出發(fā),探索閱讀的行為價值,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通過營造適宜的閱讀氛圍,加強以讀促寫等教學方式,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曾小華.論提高小學語文經典閱讀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47.
[2]章家誼.基于觀念結構分析的中國小學語文教科書批評語言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3]石心.多元文化視域下內地新疆高中預科班語文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葉小軍.閱讀教學中有效對話教學策略的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