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恒
最近在一本雜志上讀短,其大意為:杰米揚是一個十分好客的人。一天,一位朋友遠道來訪,杰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最拿手的菜——一大盆鮮美的魚湯來招待朋友。朋友喝了一碗,覺得很滿意;于是杰米揚請他再喝第二碗,喝完第二碗后朋友感覺已經吃飽了,不能再喝了,可是杰米揚還在不斷地央勸:“再喝點,再喝點。多喝湯有好處!”說著,就給朋友又盛了一碗。此時朋友已經吃得不能再吃了,但是為了不辜負杰米揚的美意,就勉為其難把碗里的湯喝了?!斑@湯好喝吧,來,再喝一碗!”杰米揚說著就要給朋友再盛一碗,朋友終于忍無可忍,于是丟下碗筷,拂袖而去,再也沒有登過杰米揚家的門。
讀罷這則故事,我深受觸動:杰米揚的本意是想誠心款待好朋友,可實際結果卻“兩敗俱傷”。凡事都應講求“適度”,過度是一種“傷害”。正所謂“物極必反”。反思我們的體育教育教學又何嘗不適用“三碗魚湯”的道理呢?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難道不應從這則故事中警醒嗎?別再讓我們的好意演變成一種無情“傷害”?!叭媵~湯”則啟迪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則要把握好其中“度”的火候。
如何讓學生高興喝下我們精心熬制的“魚湯”呢?這就要求育人者(熬湯者)及時修正自己的育人理念,主動降低自己的主人身份,自覺摒棄“自以為好”的思維方式;要對喝湯者喝“湯”時進行察言觀色,注意喝湯者的言行舉止,莫要不斷地央勸,以至于最后讓他忍無可忍,丟下碗筷,拂袖而去的尷尬局面。同理,教師是學生通往知識和探索之旅的引導者。要達到教育理想結果,教育者必須弄明白熬制“魚湯”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如何能把握好這個分寸,給客人選擇自由和權力,我想客人會非常的開心且會感覺,主人行止有度。要讓其受教育者喝了我們熬制“魚湯”回味無窮,則需要我們關注并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度”的把握。
我們體育教學中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切實恰當地把握教學中這個“度”,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是順利實施新課程的保障之一。這其中應當注意定準“坡度”和變換“角度”。
首先,“坡度”確立恰當,則要求體育教師認真領會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積極探索和提高改進教學方法,把握教學內容縱橫內在的聯系。要練好“適度引導”的基本功,講究到位,及而不過。能根據不同孩子口味和食量進行“調味”和調配,既不能擅自降低標準,偷工減料,也不能隨意提高標準,拔苗助長,而是根據不同孩子自身的特點,運用不同“刀工”“作料”和“火候”創(chuàng)設各種活動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樂于參與,不因“坡度”太陡,使學生望而生畏,不因“坡度”太平,失去其中教學的興趣性和鍛煉的目的性。
另外,“角度”靈活多變。其“角度”轉化首要是體育教師自身“角度”轉變,由專制管理者變?yōu)閰f助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從思想上要從“單一”模式變?yōu)槎嘣偷慕虒W模式。從各個“角度”品嘗“湯“的真正味道,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確立多“角度”的教育新理念。要選擇適合學生(喝湯者)口感的課程內容,則需要熬湯者在“湯”量和質上多出“新花樣”,能從各個角度因人施“湯”,注意改變過去“統(tǒng)一”的配料,本著“以人為本”,通過變換“湯”的花樣來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喝“湯”的積極性。這樣我們的各種美好意愿才會被學生接受并認可,進而徹底擺脫事與愿違的尷尬境地。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說過:“使鵝卵石趨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笔澜缟蠜]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學生的成長需要的是如流水如春風般的輕柔細撫,不但要有高超的熬“魚湯”的能力,也更需要察言觀色把握盛湯時“度”的分寸把握能力。如此,育人者的良好憧憬和愿望,才會真正綻放迷人魅力,而不是錯誤地演變?yōu)閭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