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丹菊
(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qū)實驗小學 遼寧營口 115000)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實施因材施教,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全面發(fā)展。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批改小學生語文作業(yè)時最簡單的,一直以來,教師批改作業(yè)多使用“√”、“×”、“優(yōu)”、“良”來對學生作業(yè)進行評判,即使有評語,也是簡單的“努力”“繼續(xù)努力”,千篇一律,嚴重阻礙了對學生的整體全面發(fā)展性評價。因此,本文舉出教學實例,在實際操作中展示教學評價的價值所在,利用作業(yè)批改構架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彰顯人文關懷。[1]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的初級階段,過于繁復的文字敘述會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可以使用一些形象的符號,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則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因此,只要做好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就能引導學生學好一門學科。語文學科也是如此。作業(yè)即使不好也是學生用智慧生成的勞動成果,新型師生關系下,教師要尊重學生,首先是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放棄傳統(tǒng)批改作業(yè)的陳舊符號,用一些生動可愛的符號,不僅愉悅學生的心靈,也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與小學生年齡段認知特點也是相符的。[2]
在傳統(tǒng)的批改作業(yè)中,教師只會機械的用“√”、“×”,滿不在乎的“不經意”,有的老師甚至在學生連續(xù)錯誤的時候,用一連串的“×”,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學生看到一連串的“×”似曾看見了老師憤怒的臉孔,心理有畏懼、也有自卑,更有的是反感。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失去信心,逐漸的淪為抄襲或者直接不做,直接導致了這門學科的荒廢。教育專家認為,這種做法過于簡單、粗暴,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學生只知道錯,不知道錯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本文認為,帶有情感的符號技能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選用星星符號,這樣對于小學生來說,形象,也可以吊起學生的“胃口”。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學生會對作業(yè)興趣漸濃,也會對語文學科充滿濃厚的興趣,變“要我做”為“我要做”。[3]
蘇聯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喜悅是學生學習進步的最好動力。因此,在教學改革中,賞識教育成為諸多教育專家常用的辦法。傳統(tǒng)批改作業(yè)中,一般直接用嚴厲的語氣告知學生,學生在收到嚴厲的評語后,雖然會心生畏懼,但久而久之就會對本學科產生自卑心理。其實,教師刻意改變一下人稱,改變一些口氣,比如在對小學生語文作業(yè)進行評價時,用和藹的第二人稱代替嚴厲的指責,用聊天的形式,代替嚴厲的責罵,用賞識和表揚代替冷冰冰的分數,用商量的口氣在師生交流中對學生提出要求,這樣每一次批改作業(yè)教師心理都是愉悅的,學生看到評語也會充滿激動和感激,對于那些作業(yè)較好的學生會努力更好,對于那些作業(yè)表現較差的學生則會心生愧疚,下次努力做好。作業(yè)批改作為教學的重要部分,應該從批改走向對話,架起師生之間心靈的橋梁。[4]尤其是在小學生作文批改時,老師往往詞語單一,都是語句通順、情感充沛、辭藻華麗等詞匯,這些評語看似褒獎,實則毫無針對性,學生看的次數多了,只會感覺老師在敷衍了事,逐漸產生對該學科的輕慢。
評語其實是師生之間的一次交流,這種交流需要帶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同時,也要針對學生作業(yè)中問題,因此,評語是作業(yè)對話的載體,它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清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其實,將評語融入到作業(yè)的批改中間,用商量的口氣指出作業(yè)的不足所在,既要肯定成績,又要委婉的表達不足,這樣就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對《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以生為本”理念的尊重。
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業(yè)批改,教師往往是批改的主體,只是一味的在陳述,自言自語,不僅奪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在自言自語之中,缺乏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要改變教師評語的主體,要使評價主體多元化,可以讓學生、家長都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之中。這種立體式的評價,不僅能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讓學生在自己的進步中感受點滴人文關懷,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體現了新型評價模式的人文性。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批改作業(yè)時,缺乏反思和創(chuàng)新,已經默認了批改作業(yè)就是自己本職工作,而且學生也不會對教師的評價有所質疑,教師則“全批全改、精批細改”。據此而言,學生在批改中處于被動地位,只是一味的看著教師對自己的評價。其實對學生作業(yè)的評價可以采取,自評、家長評、學生互評的方式來進行,這樣不僅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讓學生家長評定,可以讓家長觀察到學生日益變化的成績,學生互評則可以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尤其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評判意識。[5]
通過互動評改,學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快樂中接受意見,也提高了學生的批改能力,學生的靈氣得以充分的展現,也有利于學生良好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
[1]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人文性[J].田超.文學教育(上).2012(12).
[2]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教師素養(yǎng)[J].卞小勇.語文天地.2011(21).
[3]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完成學生的人文性建構[J].馬遠興.青春歲月.2012(08).
[4]作文教學的人文性培養(yǎng)對策[J].吉素平.文學教育(中).2012(04).
[5]試論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J].李猛.教育教學論壇.201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