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永州鎮(zhèn)大旺小學 廣西南寧 530607)
班主任就是小學階段中負責綜合管理的唯一人員。理論上處于管理目標的直接作用,小學班主任的管理模式應該是以生為本、因材施教,但目前多數(shù)班主任在施以管理手段和貫徹管理目標的過程中,都未能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入手。因此為了改變班主任管理的負面現(xiàn)象發(fā)生頻率,文章特以貫徹人本理念為根本目標,對小學班主任管理的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1]
以人為本理念實際上就是一種尊重的體現(xiàn),在小學管理的階段內容中,以人為本即代表著班主任對于學生個體特征的尊重、對于學生思維發(fā)散能力的尊重、對于學生不同思維特征和不同表現(xiàn)能力的尊重。在小學階段中,班主任管理實際上是一種極為重要但又比較矛盾的行為活動,一方面小學生在思維和行為上都并未形成一個固定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此班主任的相對管理就必須要在某種程度上達到有效控制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小學生的人格和性格卻又處在極為脆弱的階段中,一旦班主任未能將人本理念有效貫徹,就會令自身比較嚴格的管制行為干預到學生正常人格的成型。
上文中說道,小學生在行為和思維等層面的確具有一定的動搖性特征,但在小學階段中,應該受到知識教育和心理干預教育的主體也只有小學生,因此小學生必然是班主任管理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唯一重點。但目前多數(shù)班主任因為班級單位內學生數(shù)量的因素,使得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常常無法做到完全統(tǒng)一,時常分身乏術,因此多數(shù)班主任都會采用比較嚴格和“專治”的方式,強制要求學生按照班主任所指定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模式而行動。一方面這種管理方式的確能夠起到規(guī)范課堂和規(guī)范學習方式的效果,但事實上這種管理方式也確實忽略了小學生在人格成型階段中對于“自由”和“自主”的參與需求,不符合班主任管理中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實際需求。
實際上多數(shù)班主任都沒能夠在參與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及時探尋到集有效和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方式方法。因此多數(shù)班主任在過渡過程中就會持續(xù)使用填鴨教育的方式,為學生主導教學思路,縮減學生對于學習過程和性格成型過程中的思想活動范圍。一旦學生在教師教學或班級活動的過程中顯現(xiàn)出與班主任管理方向截然不同的認知內容時,班主任就必然會對其思維內容進行全盤的否認。而這種方式一方面會打擊學生在發(fā)散思維和自主思維上的活動力度。另一方面教師會降低學生與自己的“親密度”,當班主任不采取民意意見,堅持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命令言聽計從時,就會令部分學生產生盲從的心理心態(tài),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持續(xù)處于被動和自卑的地位,和另一部分的學生則會在“討好”班主任的過程中,形成完全錯誤的“跟隨”理念。而無論是哪種性格成型方向,都是完全違背了“以人為本”理念的管理方式。
在一般的小學教學階段中,學生與教師的地位往往都是不平等的,而這種思維必然是錯誤的,不符合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因此教師應該率先做出打破這種局面的舉動,例如可以利用一些教學活動或課后活動等內容,通過與學生實現(xiàn)高密度和親密的交流交互舉動,減少部分學生對于班主任管理的懼怕和抵觸情緒,有效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課堂管理感情。具體的活動內容可以將班會和課間作為交流的主體活動,在班會的開展過程中,班主任應該在告知班會的主題內容后,就直接將班會布置的主體工作交給學生。但在學生參與班會布置的過程中,班主任要不斷對學生的思維和布局內容進行鼓勵,一定要全程帶著微笑,減少學生對于班主任參與的懼怕和緊張心情。
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認識到自身在管理過程中的實際地位和實際作用。班主任只是在小學階段中輔助學生思維成型,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學習思維的參與者,其絕非是干預學生正常學習狀態(tài)和人格特征的“權威人士”。尤其小學階段中,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是比較開闊的,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也比較脆弱和容易崩潰。因此班主任就必須要重視自己的服務意識,在遇到一些簡單的調節(jié)問題時,班主任一定要保持溫和的態(tài)度,時刻以從根源排解問題為主要活動思路。而在遇到一些學生單純性的傷害性舉動時,班主任也千萬不能夠發(fā)怒或者辱罵、毆打學生,要盡可能在平靜的態(tài)度中解決問題,減少面向學生的情緒顯現(xiàn)。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與學生處在相同的交流地位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立一個樂于助人、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教師形象,起到真正具有價值性作用的言傳身教。
班主任需要明確,雖然自己的任務是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但班主任也要明確,不同的“人”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是沒有錯誤的。也就是說在一個班級內,也許會有學生非常活潑且思維超前,也會有學生理解能力稍差,思維比較跳脫。更會有學生性格極為內向,但內心善良、積極樂觀。因此班主任在評價學生和夸獎學生的過程中,就要充分意識到不同學生能夠做到的精神程度和實際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說班主任的評價必須是具有區(qū)別性特征的,不能夠僅僅以成績的好壞和外向的交流性格作為“好”的代表。
綜上,在班主任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必須要充分調動自身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理解程度。同時班主任也要在現(xiàn)有的行為模式和管理模式中,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平衡自身與學生地位的平等性特征,如此才能夠在開展班主任管理的過程中,真正以正面和溫和的角度提升學生對于班主任管理的接受度。
[1]劉艷紅. 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C]// 新教育時代.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