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東霞
摘 要:幾年的實踐探索,充分體現“分班不分家,分層不分心”的宗旨,使教學之船在課改之帆的牽引下乘風遠航!我校教師的參與率、認可率提高,從原來的被動接受到現在的主動參與,切實體會到課改對學校、學生、自身發(fā)展的作用。
關鍵詞:分層走班;理念;措施;成效;思考
一、基本理念
“教學是船,改革是帆”。眾所周知,傳統班級組織形式雖有一套完備的教學體系,但因學生個體特征不一,一線教師難使即使有三頭六臂也極難統籌兼顧。我們把“分層走班”與習總書記的“精準扶貧”理念聯系起來,認為兩者都是“將有效的特定資源提供給有迫切需求的A類對象,不幫或少幫沒有需求或者需求不對口的B類對象,將B類需要的別的資源提供給他,讓他以另一種貼切有效的方式享受關懷與成長。
二、具體措施
筆者分層走班實際上還有很多的挑戰(zhàn)。如果不能跨越,分層走班最終將流于形式而勞民傷財,師生疲于奔波,無功而返。
(一)打造氛圍:學校出臺了《齊賢鎮(zhèn)中學基礎性課程分層走班實施意見》和《齊賢鎮(zhèn)中學拓展性課程走班選課實施意見》,詳細向教師、家長解讀分層走班的實施背景、意義與方法,得到教師、家長的一致理解與配合。
(二)組織分層明職責
以兩班為一個組織單位進行分層編班,設A、B兩個層次的教學班,A班人數控制在40人左右,B班控制在25人左右。原單數行政班班主任擔任A教學班班主任,原偶數班的班主任則任B班班主任。每個教學班的班委與科代表與相關規(guī)章制度均在公告欄上公示。課堂提問要注重層次性,具有啟發(fā)性,及時點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讓學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課堂教學形式也要靈活多樣,積極引發(fā)各層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內容分層精任務:分層練習是分層施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師就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況,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運用練習對學生學習進行監(jiān)督,發(fā)現問題,及時矯正。教師在設計練習或布置作業(yè)時要遵循“兩部三層”的原則。“兩部”是指練習或作業(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三層”是指教師在處理練習時要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層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第二、三兩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這樣可使A層學生有練習的機會,B、C兩層學生也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提高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四)動態(tài)分層重激勵:分層達標檢測也是分層施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層練習,它是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辦法,測驗時試卷設計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卷,必做題屬檢測達標的基本要求,選做題則屬較高要求,為加分題。這種設計方法可使C層次學生有更多的成功機會,進而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使B、A兩層學生感到不足,從而激發(fā)其求知欲。實行分層練習和分層檢測,有助于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開展個別教學活動,有助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在原來英語科學、數學科學捆綁分層的實踐基礎上,本學期,學校實行所有年級數學科學捆綁分層(初一年級期中考后實施),每學期期末,每位教師與學生均可通過成績的進步申請重新調整分層班級,一學期調整約40名學生左右,做到公正公平,有效激勵。
三、成效與體會
(一)觀念意識改變:經過兩年的實踐,教師的參與率、認可率提高,從原來的被動接受到現在的主動參與,切實體會到課改對學校、學生、自身發(fā)展的作用。
(二)學生科學數學成績穩(wěn)定有升:2017學年第二學期,初一數學由1A2B上升為2A1B,初二數學由2A1B上升為3A,初一科學由2A1B上升為3A。教師的多篇研究性論文獲得一二三等獎:徐玉泉的課改論文《“分層走班”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獲區(qū)二等獎;許高祥的《將“分層走班”的“鯰魚效應”最大化——初中基礎性課程改革“升級版”的探索與實踐》獲區(qū)一等獎;魏月香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例談初中科學“分層走班”的教學設計》獲區(qū)一等獎;胡國芳的《初中英語閱讀課中分層教學模式初探》獲區(qū)二等獎;初一數學備課組倪麗紅老師論文獲區(qū)級一等獎,視頻課獲三等獎。
四、困惑與思考
(一)關于考核:學校原來更注重行政班的考核,對分層班級的考核還需細化考核規(guī)則,對參與教師在績效考核、評先評優(yōu)上再作適當的傾斜,讓每一位教師都愿意、熱心甚至積極參與課改。
(二)關于作業(yè)設計:教師一般都注重課堂教學的分層,對作業(yè)的分層設計往往關注作業(yè)量上的增減,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yè),調動學生做作業(yè)的積極性,是需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三)關于學生安排:一般我們都是以上學期學生各學科成績總分進行走班的分層,這種劃分方法雖然比原先的自然生態(tài)性教學班更多地考慮了因材施教,但由于沒有深入探討學科特點與學生認知方式,使得教學中同一新的教學班的學生在實質上存在相當多的差異,最終真正要因材施教的難度極大。
五、展望
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充分體驗了探索了“酸甜苦辣”,愿我們充分體現“分班不分家,分層不分心”的宗旨,使我校的教學之船在課改之帆的牽引下乘風遠航!今后,我們將繼續(xù)在“分層走班”理念的牽引下,扎扎實實地因材施教,走出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版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魏金寶,張勇,黃秦安,聶曉穎.“選科”、“選課”與“走班”的測量學基礎問題辨析[J].考試研究,2016(01).
[2]陳玉紅.“走班教學”引領教師成長[J].現代特殊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