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技師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
德育的內(nèi)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變化不斷變化的,德育內(nèi)容要日日新。信息化社會催生了很多新事物產(chǎn)生,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不斷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德育,使之具備應對多元化的社會的知識和能力,具備成長過程必備的德育基礎和情感關注。[1]
課堂是德育的最重要的渠道,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在現(xiàn)階段的技工院校中,還可以有多重形式和載體。當前德育教育的方式主要以授課為主,局限在課堂這個小范圍。德育課堂也并沒有因信息化的設備而有所改變。[2]
在技校,家長、老師和學生的掛念可能就是學技能。除此之外的內(nèi)容,都是不重要的。常此下去,德育課程成為擺設,德育成為形式,自然最后的德育效果不如人意。學生沒有將德育融入到專業(yè)學習之中,沒有真正將德育作為自己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指導思想。學生始終是被動的,沒有靈活運用。[3]
德育不能單憑一己之力,德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德育需要全程全方位全員參與。在各技工院校,對于德育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同時,德育的目的也是功利化的,是以追求高就業(yè)率為母的的。如此,技校對于德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對德育的重要意義認識并不充分,對德育的實施也多是走走過場而已。學校并沒有將德育作為所有教職員工的工作職責。
從生源上來講,技校的學生是被本科院校遴選之后剩余的,大部分的技校失去了先前的競爭優(yōu)勢,出現(xiàn)招生難、辦學難、育人難等困境。同時,生源的限制又加劇了現(xiàn)有技校的競爭,一再的降低錄取分數(shù)和門檻,造成的惡性循環(huán)就是學生的素質(zhì)和基礎越來越薄弱,需要投入的教育資源和精力越來越多。在生源質(zhì)量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學生上課的熱情、學習的態(tài)度、綜合素質(zhì)的現(xiàn)狀、就業(yè)的基礎等等,都出現(xiàn)明顯的不足。自然,學校的德育教育不以開展。
相對于重點院校,技校的教師還多停留在高中學習階段的教學,基本上還是沿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沒有以學生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彼此之間缺乏互動交流,在沒有融洽關系基礎上的德育效果自然不會理想。加上,技校的教師為了生存,承擔的教學任務相對較重,壓力較大,德育的精心準備上明顯不足,造成德育的效果不理想。
技工院校的學生具有自身的特點,一般年齡在17歲左右,沒有成熟,思想觀念和體系都還不健全。在當今復雜的社會中,收到諸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無法甄別信息的好壞,由此較為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加上現(xiàn)代社會價值多元,技校的學生往往較為容易模仿那些低俗的言談舉止和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技校的德育效果面臨重重考驗。
德育必須是全覆蓋的,技校在進行德育教學時,不能局限教學地點,不能局限教學人員,不能局限教學實踐。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要貫穿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例如去食堂就餐要自覺排隊,在課堂上學習要遵守紀律,在校園中要愛護公物,要尊師敬長,要友愛同學等等。只有讓小習慣匯成大習慣,讓小事情變成大行動,教師用心教導,學生認真學習,才能真正落實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德育的時效性。
社會需求的是德才兼?zhèn)渲?,需要能力和素質(zhì)協(xié)同發(fā)展,缺一不可。技校不能脫離社會的需求,單純進行高技能、高素質(zhì)人才的培養(yǎng)而忽視德育教育。作為技工院校,一方面要考量社會尤其是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甚至可以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出發(fā)點,不能偏離企業(yè)的用人標準;另一方面,在展開德育教育時要順應時代潮流,應用最新科技手段,寓教于樂,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德育內(nèi)容,讓學生易于接受和實踐。例如可以邀請知名校友講座,舉辦面對面的沙龍、讀書會等,利用典型的力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教育需立足于人,德育需直指人心,這些都需要師生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在技校,學生的年齡不大,大多為十六七歲,還具有沖動、走極端、偏頗等身心特點,作為技校的德育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分析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和掌握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建立合理、有效的疏導溝通機制,建立多層級的溝通渠道。真正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效的溝通反饋,共同育人。同時,可以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利用網(wǎng)絡手段,一對一,一對多,促進德育時效性的提升。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加強情感教育往往能收獲額外的效果。對于技工院校的學生而言,要重視培養(yǎng)其感恩之心,進行相應的感恩教育?;貓笊鐣?、奉獻社會;感恩老師、孝順父母等等,是每一個技校的學生需要有的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