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輝
(包鋼五中 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我以往對詩歌講授,在起始年級,往往是按部就班的遇到一個知識點講一個知識點,到了高年級再將曾經學的零散知識點綜合在一起,簡單地說就是從零到整,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經歷兩輪高三的我在今年起始年級大膽地改變了這一教學思路,來一個由整到零。說實話教學思路的這點改變寫出來都有些不好意思,原因是不知有多少老師早已用過這一教法,甚至將這一教法淘汰很久了,我居然還好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當作論文來寫??晌矣X得雖然不新鮮,但畢竟是我自己思考所得,在實踐中還是有所收獲,才不怕笑話的想把我的一點改變轉化為文字。
將高三總復習的詩歌理論一開始就講授給高一的孩子,我是有顧慮的,怕他們消化不了,所以就在每一個理論之后列舉小學和初中學生學過的古詩詞,以此來激發(fā)興趣,加深理解??偟膩碚f,我是先給出詩歌鑒賞的理論框架,以理論知識為指導,然后結合教材中的詩詞,將理論代入文中去分析,并指導學生怎樣規(guī)范作答。下面就以具體課例說明: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學生對詩歌不陌生,但對高中詩歌的學習要求恐怕還是陌生的,依據(jù)高考要求,我還是要先給學生一個高中詩歌考查要求的理論框架,最起碼學生先要有一個學習方向,不至于盲目學習。高中詩歌學習要求我們掌握如下理論:
1.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事物、景物、
2.鑒賞詩歌的語言:煉字、詩眼、韻律
3.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修辭方法——設問、反問、比喻、比擬、雙關、夸張、借代、頂真;
表達方式——抒情(直抒胸臆與間接抒情——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寫(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正側結合、細節(jié)描寫、白描等;
視角的變化——遠近俯仰;
感官的使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表現(xiàn)手法——襯托、對比、象征、比興、用典、烘托、渲染;
構思立意——以小見大、以景結情,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
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托物言志
4.評價詩歌思想內容:送別抒懷詩、紀律思想詩、閨怨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zhàn)詩、懷古詠史詩、愛情思慕詩、民生疾苦詩、抑郁失意詩、題畫詩;
5.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詩人通過詩歌形象表達出的自己的人生志趣或感悟)
將詩歌鑒賞的理論結合初中學過的詩歌講授給學生后,接下來進入到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課《沁園春 長沙》的學習,學習過程如下:
一、熟讀這首詞,自主解決生字詞,找出易寫錯的字詞,根據(jù)自身情況,識記還未掌握的詞義。并寫在筆記本或前置探究卷上。
教師明確:聽寫字詞;區(qū)分遼闊與寥廓;解釋遒,遏,崢嶸,糞土。
二、反復誦讀本詞,說說你讀完這首詞后,你的感受?(并說出有這樣感受的原因)依據(jù)自身感受,再結合講授的理論知識,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鑒賞詩歌,我們自己可以設置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又該怎樣規(guī)范回答。
教師預設:學生可能從抒發(fā)的情感上談感受,從寫景上談感受,有的可能從語言上談,從人物形象上談等等。
教師指導:在學生有了自己感受后,要求在小組內同學之間交流各自感受,并說出有這樣感受的原因。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深入到小組中去,聽他們的交流,可傾聽、可提示、可追問。
可能一:如果學生從情感角度談感受——胸襟豪邁、積極樂觀、昂揚向上,雖寫秋景并不悲秋——那就讓學生帶著他們所說的情感來誦讀展示。(找2—3個學生按這樣的感受去誦讀。)
教師可追問:
(1)《漢書·藝文志》中說詩歌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大家說說毛澤東為什么寫這首詞呢?此問題自然過渡到時代背景。接下來便是寫作背景的介紹。
(2)學生了解了背景,又是從情感方面談,接著教師可以問:根據(jù)我們學的詩歌鑒賞理論,大家在這方面可以設置怎樣的問題呢?
預設: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如何抒發(fā)的?(本環(huán)節(jié)要指導學生答題要規(guī)范完整)
明確:答:這首詞抒發(fā)了……的情感,作者運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手法,通過描寫……景象,表達了……
可能二:感受是強烈的畫面感或感覺有很美的景色。學生是從寫景方面談。此時教師可以問:根據(jù)詩歌鑒賞理論,在這方面可以設置怎樣的問題呢?
預設:詞的上片或下片寫了什么景或描繪了一幅生么樣的畫面?如何寫景的?(本環(huán)節(jié)要指導學生答題要規(guī)范完整)
明確:答:作者通過描寫……等意象,描繪出了一幅……(最好是四字詞語)的……圖。作者運用了動靜結合、視角的轉變等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了……的畫面。
可能三:感受用詞的精當或詞的節(jié)奏、韻律。學生這是從詩歌鑒賞理論中的語言來談??稍O置怎樣的問題呢?
預設:這首詞的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明確: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xiàn)出千帆競發(fā)的熱鬧場面。用“擊”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xiàn)了鷹的矯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當?shù)拿枥L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tài)。
可能四: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偉大,這是從詩歌鑒賞理論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談,可設置怎樣問題?
預設: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用自己的話,也可用詞中的語言)
明確:塑造了一個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指點江山、胸懷天下,視萬戶侯如糞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可能五:……(學生只要敢去談感受就好,不束縛不限制,只要圍繞文本說出感受我們都可以按上述辦法進行講述。)
三、查找毛澤東詩詞,通過他的詩詞深入認識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有著鮮明個性與獨特風格的詩人書法家,同學間交流心得,然后寫一篇短文《我眼中的毛澤東》,不少于300字。(可作為作業(yè))
總之,這樣的改變,既讓學生自己有話說,又能夠讓學生自己根據(jù)理論設置問題,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會逐步消除學生鑒賞詩歌的畏難心理,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詩歌鑒賞的技巧與答題方法,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大語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