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法制日報社,北京 100102)
當前,我國的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當中整體表現(xiàn)良好,能夠與采訪對象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新聞的有效性和真實性都能夠得到基本保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中除了有采訪技巧運用不熟練的問題,還存在很多其他問題。
采訪是一項雙向的活動,不是一個人單方面的準備或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對于新聞記者來說,采訪就是與采訪對象進行有效溝通,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或材料的過程。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是采訪成功的基礎。如果記者在采訪之前對采訪對象一無所知,或者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就很難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也無法有針對性地提問與獲取信息。當前,有很多記者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或工作時間,在采訪之前沒有好好了解當事人的情況或者新聞事件的整體情況,導致采訪過程中主題偏離或者致使采訪對象情緒激動等,使得采訪工作難以為繼。
一段精彩的采訪工作必然會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都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它們都是以采訪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要點為中心的。在新聞采訪當中,很多記者不能有效把握問題的層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探索問題的本質,從而導致采訪的內容很多,但是與我們真正需要的內容卻相去甚遠。當然,采訪內容的空泛性不僅僅是記者采訪技巧存在問題,更是個人專業(yè)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緊緊抓住一條關鍵線索,從而循序漸進地引出采訪所需要的內容和素材,是當前新聞記者采訪的要點,也是重要技巧。
其實對失敗的采訪案例進行分析,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出現(xiàn)問題都是由于提問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提問環(huán)節(jié)其實是整個采訪環(huán)節(jié)的重中之重,直接決定采訪的效果。首先,采訪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提問方式影響著提問的效果。有的記者一開始的提問就能抓住要點,切中要害,使整個訪談順利進行下去。而有些記者卻不得要領,每提出一個問題,都會使采訪陷入僵局。其次,有些記者由于自身缺乏素養(yǎng)或者采訪經驗不足,在采訪過程中的提問缺乏深度或有效性,使整個采訪工作拖沓,難以形成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還有些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控制能力較差,遇到一些訴求欲過強的新聞當事人往往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打斷和繼續(xù),使場面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中,采訪態(tài)度不端正或者惡劣的情況不多,但也并不是沒有。比如,有時候采訪對象題外話過多或者一直偏離主題的話,有些新聞記者就會顯得不耐煩,甚至直接打斷,而不是運用采訪技巧巧妙地將其拉回到采訪主題。還有的情況是,有些記者本身比較強勢,在采訪過程中會直接通過各種誘導性的問題將自己的想法或者想到得到的結果強加在當事人身上,使采訪對象違背了自己的初衷,致使新聞缺乏真實性。
我們一再強調采訪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當事人不配合或者拒絕回答等尷尬的情況,導致采訪工作難以繼續(xù)。就采訪對象來說,他們這樣做肯定是有原因的。新聞記者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不是退縮,而是冷靜分析問題,運用采訪技巧和專業(yè)素養(yǎng)解決問題,使當事人轉變態(tài)度,使危機得以化解。對于新手記者來說,這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需要不斷積累經驗。
提問是新聞記者獲取新聞材料的主要途徑。通過有效的提問,記者能夠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使新聞的思想觀點更加深刻、具體。當前,提問的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閉合式提問,一種是開放性提問。閉合式提問屬于一種范圍較窄、比較明確的提問類型,主要用于追問、查證或者核實等情況。這種方式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和突破,但是需要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控制好自己的語氣和態(tài)度。相比較而言,開放式提問就是一種比較開放和寬泛的提問,這種提問相對比較輕松自由,對于采訪對象來說,回答的內容限制性也較小,可以有效拉近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情感距離。目前,新聞記者在采訪當中更多采用的是開放式提問的類型。
提問方式的選擇極為重要,目前提問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正問、反問、側問以及追問等幾種方式。正問是一種開門見山的提問方式,一般都是比較正面和積極的新聞事件;反問也可以說是一種激將法,一般當采訪對象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從正面回答問題時,我們可以采用反問的方式進行提問;側問也就是一種迂回的提問,一般采訪對象不善言談的話,我們可以從側面入手,切入主題,比如從采訪對象感興趣的一些問題切入談話;追問在采訪中也特別重要,是記者在采訪工作中抓住某條重要線索不斷深究的一種方式。
在提問的具體過程中,一些技巧的運用也是特別重要的。首先,提問必須簡單明了、開門見山,容易使人理解。有些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常常會提出一些概念化或者籠統(tǒng)的問題,使當事人沒有談話興趣或者難以作出有效的回答。其次,提的問題宜小不宜大,本著緊扣采訪主題的原則層層深入。在提問的過程中,記者應當盡量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提問使采訪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從而得到想要的內容。最后,提的問題不宜過長,也不要一次性包含太多的內容,否則提問的重點難以得到突出,使采訪對象難以有針對性地回答。
傾聽是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技巧運用。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在采訪的過程中始終認真地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基本素養(yǎng)。認真傾聽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也能夠識別和證實一些材料的真實性,更是對采訪對象的一種尊重。記者認真傾聽能夠使采訪對象感覺到親切和被尊重,從而更愿意回答問題,使整個采訪過程更加順暢。此外,在采訪的過程中,傾聽能夠給記者以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能夠在采訪對象回答的問題當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訪問,挖掘更加有價值的內容。在傾聽過程中,記者要始終注視著當事人的面部,不可左顧右盼,或者露出不耐煩、不感興趣的神情。
觀察其實就是用眼睛進行采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察言觀色。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不僅要關注采訪對象的回答內容,還應該關注采訪對象的言談舉止、神情、態(tài)度以及興趣等多個方面。在采訪的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捕捉到常人難以察覺的一些細節(jié),增強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觀察能夠使記者獲得更加生動、形象的現(xiàn)場資料和細節(jié)情況,能夠使記者在接下來的新聞寫作和新聞傳播過程中獲得真情實感,加深對于事物的理解。
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必然是一名優(yōu)秀的記錄者。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在采訪的過程中做好記錄工作是極其重要的。在采訪過程中,專業(yè)記者一般都是筆記與心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心記的好處在于不影響采訪對象的情緒和表達,使整個過程更加自然。但是,缺點在于心記對于記者來說難度有點大,有時候容易忘記。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要做筆記,可以詳記,也可以記錄重點內容或者容易忘記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即時記下自己的所感所想??傊稍L中的記錄工作要真實、準確。
不論是有經驗還是有天分的新聞記者,都必須在采訪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在采訪之前,記者不僅要深入了解新聞事件,還需要全面掌握采訪對象的信息,包括采訪對象的年齡、家庭、工作、愛好等各種基本信息,越詳細越好,這樣才便于記者與采訪對象交流。同時,在了解了采訪對象的相關信息之后,記者也能夠在交流中迅速找到共同話題,拉近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情感距離。采訪工作并非臨時起意,因此在采訪之前必然要有一個周全的采訪方案。首先,要明確采訪的方向,明確采訪的目的和效果。然后,在采訪方案當中,必須將采訪中需要了解的問題詳細全面地列舉出來,方便在采訪工作當中直接使用。
上文已經提到了采訪當中的幾大重要技巧,即提問技巧、傾聽技巧以及記錄技巧等。要想提升采訪的效率和水平,我們就必須對這幾大技巧進行有效的應用。在訪談的過程當中,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記者要掌握好發(fā)問的時機和主要提問方式,關注采訪對象的感受,善于傾聽和觀察,做好有效的記錄工作,如此才能達到理想的采訪效果。
新聞記者在采訪當中要積極控制局面,掌握好采訪的節(jié)奏。當出現(xiàn)緊張的氛圍時,記者要隨機應變,調節(jié)氛圍。當出現(xiàn)訪問跑題的情況時,記者要巧妙地將談話拉回正題中,把握好整個采訪的進程。
新聞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和前提。在整個新聞工作當中,記者的采訪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直接決定新聞的質量與效果。因此,新聞記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采訪技巧,為寫出扎實、有內容的新聞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礎。
[1]沈艷玲.淺析如何提高電視新聞采訪技巧[J].中國科技博覽,2011(27):230.
[2]李維霞.如何提高新聞記者采訪技巧的思考[J].商業(yè)文化月刊,2016(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