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丁國旗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100732)
主持人語:繼2014年“強制闡釋論”引發(fā)文藝理論界對當代西方文論展開深度反思與批評討論之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教授又于2017年11月發(fā)表《公共闡釋論綱》一文,同樣引起了學界的積極關注。文中所提出的思想觀點,不僅在文藝理論界而且在歷史學、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都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本期刊發(fā)的一組文章,從該理論的深層內(nèi)涵入手,對公共闡釋論的理論價值、實踐意義作了深入的研討與評析。范玉剛教授的文章《強制闡釋的歧途與公共闡釋的正道——對張江教授〈公共闡釋論〉的一點思考》是在公共闡釋論出場的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gòu)的大背景下展開的,論文揭示了新時代中國文論隨著“文化自信”的日益提升而呈現(xiàn)出的學術自覺與話語建構(gòu)意識。當然,這種自覺的理論建構(gòu),一是基于對于西方文論話語的缺陷與不足即“強制闡釋”這一特征的認定而言,其二也是針對文學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文學研究本應遵循的事實做出的探討。在“回到文學邊界內(nèi)”的呼聲愈益高漲的今天,在對西方當代文論的反思已凝聚為學界共識,該文對公共闡釋論的理論重構(gòu)姿態(tài)及其“元理論”探索的價值意義作了充分的分析與肯定。張冰教授的《闡釋公共性的生成要素探究》一文,深入到公共闡釋論的理論內(nèi)層,選取闡釋主體這一角度,從闡釋主體的心理結(jié)構(gòu)、后天的社會性存在以及語言表現(xiàn)形式等構(gòu)成要素入手,分析討論了闡釋“公共性”的必然邏輯與合理之處。扎實的闡釋學視野、對闡釋活動肌理的細致辨析、對主體因素構(gòu)成的充分論證,使文章以一種更具說服力的學理探討,豐富、細化了公共闡釋理論的內(nèi)涵及其理論依據(jù)。趙丹、段吉方教授的《作為一種闡釋的美學的公共闡釋論》從剖析文本自律與公共闡釋論視野中的文本問題、公共闡釋論與文本的開放性入手,認為公共闡釋論提出的公共闡釋具有理性、澄明性、公度性、建構(gòu)性、超越性和反思性等特征,不但切合闡釋學的理論發(fā)展脈絡,而且在學理層面自成一體,是對當代闡釋學理論融合貫通所得出的理論見識,在闡釋美學的層面極大地推動了闡釋學元問題的研究,體現(xiàn)了一種具有鮮明理論建構(gòu)導向的闡釋美學。與前三篇文章有所不同,陳海副教授的文章《公共闡釋的新媒介表達》在充分肯定公共闡釋論建構(gòu)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旨趣的前提下,以“新媒介”這一獨特的視角切入到對公共闡釋論的檢視與研究,進而看到了這一理論需要進一步思考或者說不夠縝密的地方。該文其實并非是要討論公共闡釋論對新媒介語境的忽視,而是想借此呈現(xiàn)公共闡釋論在現(xiàn)實實踐層面所面臨的諸多困難。正是這一點,讓我們更加認識到在“強制闡釋”“公共闡釋”等系列論文中,張江教授試圖提示給我們的擔憂和問題,當代中國文藝理論話語的建立與建構(gòu)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理論工作者拿出精力、投入時間,挑起這份擔子與責任。
關鍵詞:張江;公共闡釋論;強制闡釋論;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gòu);文藝理論;文化自信;文明互鑒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462X(2018)05-01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