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平 年曉花 吳接玉
736200甘肅省敦煌市醫(yī)院,甘肅敦煌
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急癥,具有死亡率高以及發(fā)病兇險等特點,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十分重要,隨著臨床對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深入研究,多種心肌標志物應(yīng)用于該疾病的診斷中[1]。因此,本研究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和健康體檢者100例,分別進行心肌標志物檢測,現(xiàn)報告如下。
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⑴排除標準:①腎、肝等重要臟器疾??;②惡性腫瘤、心臟瓣膜疾病。⑵納入標準:①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jīng)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觀察組女50例,男50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2.01±1.02)歲。對照組女51例,男49例;年齡36~70歲,平均年齡(53.15±1.21)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兩組均抽取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其血清,Mb、CK-MB以及cTnI水平使用免疫化學發(fā)光法檢測,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Mb參考值0~70 ng/mL。CK-MB參考值0~25 U/L。cTnI參考值0~0.04 ng/mL[2]。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Mb、CK-MB、cTnI指標。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6.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Mb(106.45±22.65)ng/mL,CK-MB(30.15±10.41)U/L,cTnI(3.85±1.60)ng/mL;均高于對照組[Mb(37.81±9.51)ng/mL; CK-MB(0.61 ± 0.31)U/L;cTnI指標(0.07±0.01)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顯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十分重要,以往常檢測乳酸脫氫酶、谷草轉(zhuǎn)氨酶等心肌酶參數(shù),但人體出現(xiàn)炎癥、營養(yǎng)不良以及骨骼肌損傷時,上述指標均會升高,導致其準確率不佳。由于心肌損傷生物標志物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現(xiàn)如今在臨床中被廣泛應(yīng)用[3,4]。
cTnI在正常人體中含量較低,當人體發(fā)生心肌損傷后,其含量呈上升趨勢,并且不受腎臟疾病、劇烈運動以及骨骼肌損傷的影響,其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Mb為氧合蛋白,在人體心肌中含量十分豐富,當人體心肌受損時,在1~2 h內(nèi)Mb在血中濃度顯著升高,該項檢測方式具有較高的敏感性。CK-MB為常見心肌酶,在人體心肌發(fā)生受損后3~6 h升高,為心肌損傷較為敏感的指標,將上述3種指標應(yīng)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能預防誤診以及漏診情況的發(fā)生[5]。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Mb(106.45±22.65)ng/mL,CK-MB(30.15±10.41)U/L,cTnI(3.85±1.60)ng/mL;均高于對照組[Mb(37.81±9.51)ng/mL,CK-MB(0.61±0.31)U/L,cTnI(0.07±0.01)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心肌標志物cTnI、CK-MB與Mb檢測,取得較高的臨床價值,能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期治療提供依據(jù),值得進一步推廣及運用。
表1 兩組Mb、CK-MB、cTnI比較(±s)
表1 兩組Mb、CK-MB、cTnI比較(±s)
組別 n Mb(ng/mL) CK-MB(U/L) cTnI(ng/mL)觀察組 100 106.45±22.65 30.15±10.41 3.85±1.60對照組 100 37.81±9.51 0.61±0.31 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