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劉夢婕
410000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長沙
大部分ICU患者的病情較危重,同時機體免疫功能會逐漸低下,造成十分明顯的營養(yǎng)不良,采取機械通氣、建立人工氣道以及廣譜抗生素使用均會使下呼吸道感染率升高。由于病原菌組成結構較為復雜,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再加上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性研究較為少見,因此,詳細掌握感染病原菌組成,同時對病原菌的抗菌藥敏感率和耐藥性展開系統(tǒng)的分析,可對指導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用藥和治療發(fā)揮重要的臨床作用[1]。
本研究針對機械通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展開系統(tǒng)的分析,詳解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機械通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齡60~80歲,平均(69.25±8.36)歲;病程3~15個月,平均(8.65±2.36)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標準,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均得到本院的知情同意[2]。排除合并較為嚴重的心、腦、肝以及腎等疾病的患者。
實驗方法:①病原學檢查: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吸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證標本新鮮,且不受外界病原菌的污染,可立即送檢,開展痰液洗滌,同時做半定量培養(yǎng)。使用麥康凱平板、巧克力平板以及MH瓊脂平板將采樣合格標本展開有效的細菌分離培養(yǎng)。微生物培養(yǎng)過程需要嚴格根據(jù)《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中的相關標準執(zhí)行,同時可采用VITEX鑒定系統(tǒng)進行菌種鑒定[3]。②藥敏試驗:使用紙片擴散法(K-B法)展開抗生素耐藥性試驗,將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以及大腸埃希菌作為質控菌。藥敏紙片和瓊脂平板來自于Oxoid Inc;判斷標準結合CLSI進行判讀。所有操作均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檢驗人員嚴格按照各項操作流程開展檢測。
觀察指標:分析所有患者的細菌培養(yǎng)結果,做好詳細的記錄。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結果P<0.05或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離出病原菌110株,細菌100株(90.90%),真菌10株(9.1%)。細菌中革蘭陰性菌80株,包括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桿菌等。革蘭陽性菌20株,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糞腸球菌。真菌包括白色假絲酵母菌及其他(P<0.05),見表1。
ICU是作為醫(yī)院發(fā)生感染的高發(fā)科室,特別是機械通氣患者容易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①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較為低下。②致病菌的耐藥性較高。③開展機械通氣等相關的侵入性治療,例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會直接破壞患者的皮膚黏膜屏障,開展侵入性治療所采用的生物材料很容易造成細菌黏附。有關臨床研究表明,包被有生物膜的細菌可使得抗菌藥物的敏感性明顯下降[4]。
主要病原菌即革蘭陰性桿菌,如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桿菌等,之后為真菌和革蘭陽性菌。3類病原菌可作為構成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引發(fā)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上述研究中,革蘭陰性桿菌中銅綠假單胞菌32.5%,大腸埃希菌25%,鮑曼不動桿菌17.58%,陰溝腸桿菌18.75%,肺炎克雷伯桿菌6.25%,說明在革蘭陰性桿菌中,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的占比較多,銅綠假單胞菌是ICU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非發(fā)酵革蘭陰性桿菌,本文中僅次于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在臨床治療較容易出現(xiàn)耐藥,特別是由于近幾年來耐藥率增長速度的顯著增加,出現(xiàn)較多種類的耐藥菌株。銅綠假單胞菌主要是在針對亞胺培南、頭孢他啶、哌拉西林以及環(huán)丙沙星等藥物耐藥的細菌。同時,銅綠假單胞菌耐藥率的不斷增加和多種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本次研究中,研究對象均為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大部分為高齡患者,同時合并肺部基礎疾病,例如慢阻肺以及其他相關的疾病,且在ICU入住時間較長,之前均采用過廣譜抗生素等[5]。
表1 細菌培養(yǎng)結果比較
綜上,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包括革蘭陰性菌、真菌以及革蘭陽性菌,對于肺結核合并重癥肺炎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患者藥物治療時需要嚴格堅持病原菌培養(yǎng)以及藥敏試驗,結合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而提高患者的療效,值得臨床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