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紅,沙保勇,茍興春,馮 浩,米亞靜,劉 潔,張 妮(西安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部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教研室,陜西西安710021)
【提 要】 教材建設是高校教學中的重要元素。立體化教材包括紙質教材、教學課件和網絡資源等。近年來,在本科細胞生物學和醫(yī)學遺傳學教學資源建設中,該研究室主編了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理論教材、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實驗指導,制作了教學PPT,自拍了實驗小視頻,使用了微課、慕課、微信對分易教學平臺等信息化、網絡化教學系統(tǒng),從而改革了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
立體化教材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按照表現(xiàn)形式主要包括紙質資料、教學課件和網絡資源。不論哪種形式的教材,其目的均是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學資源,滿足教學需要,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1 紙質教材 紙質教材包括教學大綱、理論課本、實驗指導、復習題解與講授提綱等。根據(jù)專業(yè)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教學大綱,形成適應社會需求、符合教育教學變化的綱領性文件。理論課本和實驗指導也稱為主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必備的主要教學資料,其融合課程的知識性、科學性、先進性和系統(tǒng)性于一體,成為教學平臺的支柱,也是教材建設的重點。復習題解與講授提綱等是輔助教材,是將教師教學設計思路、課程重點難點等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貫穿其中,引導學生學習并將課程要點融會貫通[1]。
1.2 教學課件 教學課件包括電子教案、PPT等。教案是教師授課的基本工具,其既反映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又體現(xiàn)教師教學研究的精華。PPT教學課件不是教師單方向對學生的授課工具,而是師生雙方互動的具體教學形式,所以教師和學生在PPT的制作和學習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1.3 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包括網絡課程、視頻、微課、慕課、試題庫、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課程能夠突破原有課堂教學的局限,將教材、教案、PPT、微課或慕課等資料上傳網站,打破了校際之間的距離和空間界限,尤其是優(yōu)秀的精品課程教學資源,更是容納了較多的課程信息量。視頻、微課、慕課是將網絡資源與課堂授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可借助網絡,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利用課余時間反復觀看學習,增強理解,強化記憶??荚嚾匀皇呛饬繉W生掌握知識的尺碼,建立好用的試題庫為考試命題、網上考試系統(tǒng)使用奠定基礎。微信公眾平臺如對分易教學平臺的使用,使教學管理、課堂練習、在線測驗、課后作業(yè)、課堂討論、資源共享、師生互動和問卷調查等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在細胞生物學和醫(y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對學生進行分單元、分章節(jié)在線練習、繪制細胞框架圖、繪制家系譜圖、病例分析等多種形式作業(yè)測驗,甚至對期終考查進行改革,將以前每學期末的一次考試分批次執(zhí)行,促進學生邊學習、邊復習、邊測驗,有利用鞏固所學知識,不至于像以前一樣將所學知識點堆積到期末,加重期終考試負擔。
綜上所述,紙質教材、教學課件及網絡資源等構成立體教學資料包,使課程的教與學有機結合,不同教學形式互相補充,形成教學設計一體化和教學應用的多元化[2]。
立體教材資源非常豐富是其最大優(yōu)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多、雜、濫是立體教材資源的最大弊端,這一點在網絡資源上顯得尤為突出。丁香園、生物谷、醫(yī)學網、健康界等微信公眾號都涉及醫(yī)學相關的知識,學生需要從繁雜的資源中獲取或篩選出自己需要的知識。據(jù)美國、韓國和中國調查顯示,純展示型和資源豐富不再是網絡資源、立體教材的優(yōu)點,而適合學生的個性化資源才使教材具有生命活力。所以個性化資源的凝練和利用就是教材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適合學生個性化具體表現(xiàn)在課程特點如形態(tài)、技能、基礎及專業(yè)課程等;學生專業(yè)如臨床、檢驗、護理等;學生層次如??啤⒈究萍把芯可?;學習環(huán)境如網絡環(huán)境、課余時間的分配及其上網費用等。有了建設目標,就有了具體方案和實施過程。在本科《醫(yī)學細胞生物學》《醫(yī)學遺傳學》立體教材建設中,本教研室具體開展了如下工作。
3.1 主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理論教材 本著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的精神,圍繞醫(yī)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緊密聯(lián)系后續(xù)臨床課程和工作需要,精心組織教材的編寫內容,力求達到內容上重點突出、概念清晰;表達上語言流暢、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板式上圖文并茂、表格歸納等特色,整部書體現(xiàn)出較強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可讀性。因此,編委在編寫前廣泛調研、查閱國內外相關教材,編寫過程中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心血全部融入教材中。本教材有了大膽的改革與嘗試:首先對體例進行調整,傳統(tǒng)教材順序為細胞膜?內膜系統(tǒng)?線粒體?細胞骨架?細胞核?蛋白質合成?細胞分裂。本教材突出以蛋白質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即以“DNA?RNA?蛋白質”為核心,調整后順序為細胞膜?細胞核?蛋白質合成?內膜系統(tǒng)?線粒體?細胞骨架?細胞分裂。新的體例既突出蛋白質合成、加工、修飾和運輸?shù)?,在闡述各細胞器獨立功能的基礎上,又明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吻合了現(xiàn)在生命科學的研究體系。其次在編寫風格上,每章開頭有學習目標,正文中插入知識鏈接和臨床案例,插圖中電鏡照片和模式圖并舉,章末有小結和測評與訓練。然后是在教材中插入二維碼,將教師PPT、重點難點微課小視頻、動畫等鏈接放進去,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得到后臺的資料,從直觀?細胞?分子?功能等多方面提高學生可視度,彌補、充實并豐富了文字部分的內容[3?4]。
3.2 主編《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實驗指導》 首先,在實驗項目的選擇上保留傳統(tǒng)的基本操作如顯微鏡結構與使用,突出基本技能如細胞標本片的制作與觀察、綜合實驗如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結合臨床重視實用性如染色體核型分析、皮紋分析、系譜分析、案例分析等。其次,實驗指導中全部模式圖替換成真實顯微鏡標本圖片,這些圖片都是從學生實驗課堂標本中選擇出的典型結果,如此不僅突出實驗的真實性、可視性,也增加了學生完成實驗的自信心。然后是計劃在實驗項目中也插入二維碼,鏈接實驗操作視頻,主要為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提供視頻資料。雖然有了實驗視頻,但是要求實驗主講教師在課堂上還是要親自示教,并且一邊示教一邊講解實驗原理和注意事項。
3.3 調整《醫(yī)學遺傳學》章節(jié)順序 該課程使用的是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教材,此課本分為醫(yī)學遺傳學基礎和醫(yī)學遺傳學臨床兩部分。雖然教研室沒有參與該教材的編寫,但是在具體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結合課程特點在集體備課時調整了教材的章節(jié)順序。根據(jù)各種遺傳病的特性,以五類遺傳病為線索,分別講解各遺傳病的遺傳基礎、傳遞規(guī)律、再發(fā)風險、致病機制、防治措施等[5]。因教材中沒有鏈接動畫視頻等網絡資源,教研室就利用現(xiàn)有的微信對分易教學平臺將數(shù)字資源上傳,結合在線練習、作業(yè)等形式,督促和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3.4 其他資源建設 上述兩門課程都制作有教學PPT,供課堂教學使用;都自編有講授提綱和復習題解,供學生課后復習;細胞生物學已經建成試題庫,遺傳學試題庫正在建設中,為將來實現(xiàn)網上考試奠定基礎。對已經開展的實驗項目拍攝有實驗小視頻,部分重點難點拍攝有微課,這些都在使用過程中進一步完善。
4.1 豐富教學內容 教材既是為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載體,更是課程得以實施的具體保證和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標志。在主編理論教材和實驗指導的過程中,將教材建設與課程建設結合起來,以教材建設帶動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手段完善和教學條件改善。尤其是在細胞生物學精品課程建設中,立體教材建設成果充實了課程內容,推動了課程建設的發(fā)展[6]。
4.2 促進學科建設 立體化教材建設促進了科學實驗和學科建設,通過科學實驗、創(chuàng)新實踐訓練等活動使理論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科研促教學,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同時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理論。結合開放實驗室,使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思考并解決[7?8]。
4.3 提升師資隊伍 教材是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內容的集中體現(xiàn),教材編寫要求教師具有前瞻的教育理念、較高的學識水平和較強的工作能力,通過教學、科研等實踐活動及進修、培訓等手段,再加上參編教材的鍛煉,大大提升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各方面的能力。
4.4 推動教學改革 立體化教材建設推動了教學環(huán)境建設,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現(xiàn)代教學模式轉變提供了有力保證,實現(xiàn)了教學模式由以教向學為中心的轉變。對分課堂、微課、慕課等就是實現(xiàn)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轉變,教學方法由單項灌輸式向多維互動式轉變,教學手段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網絡化轉變。理論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尤其是合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與溝通,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先進性、趣味性,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改革、學科建設、師資培養(yǎng)豐富了立體教材的形式與內容,立體教材建設也促進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加快了教學信息化、教育數(shù)字化的步伐,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在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7年,本教研室申報并立項各級教學改革項目5項,其中立體教材建設為本校教改重點項目。學生積極參加教改和科研等實驗工作,師生發(fā)表相關教改文章近20篇,主編參編教材5部。完成《醫(yī)學細胞生物學》資源共享精品課程的建設,全部教學資源上傳學校網站,在學校驗收中被評為優(yōu)秀課程。教材建設與課程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立體教材建設中滲入數(shù)字化元素的探索也才起步,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