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平
【摘要】 “微專題”復習是相對“大專題”復習而言的.“微專題”復習沒有“大專題”復習的枯燥冗余,避免了“大專題”復習中“前面太簡單、后面太困難”的尷尬情況,有目標、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當前產生的問題,幫助學生快速梳理知識點和總結方法經驗,學生參與積極性高.
【關鍵詞】 微專題;大專題;三輪復習;設計途徑
我們知道,高三數學一輪復習系統(tǒng)全面,重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二輪復習專題講解,提升思維能力;三輪復習查漏補缺,掌握應試策略.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三輪復習是比較混亂的過程,不僅各地模擬試卷要限時訓練,還有市級區(qū)級組織聯(lián)考,本來短暫的三輪復習時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雖然大量地做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解題能力,但是學生出現(xiàn)的“反復錯”“不知變通”等現(xiàn)象也暴露出學生復習的迷茫和教師教學的束縛.如何改善這種現(xiàn)象,是亟待教師解決的問題.
一、圍繞學生易錯、易混淆題型設計“微專題”
教學應當以學生為本,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正是教師教學的立足點,了解學生認識上的缺陷,理解上的誤區(qū),有針對性地設計“微專題”,對于時間緊迫的三輪復習至關重要.
案例1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基本不等式及其變式
(1) a+b 2 ≥ ab (a,b≥0); (2) a2+b2 2 ≥? a+b 2? 2≥ab(a,b∈ R ).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需滿足“一正二定三相等”.
例1 ??(1)已知a>0,b>0,ab=1,則a+b的最小值為 ;
(2)已知a>0,b>0,a+b-ab=0,則a+b的最小值為 ;
(3)已知a>0,b>0,4a+b-ab=0,則a+b的最小值為 ;
(4)已知a>1,b>1,4a+b-ab=1,則a+b的最小值為 .
例2 ??(1)已知a,b∈ R ,a2+b2=1,則a+b的最大值為 ;
(2)已知a,b∈ R ,a2+b2-ab=1,則a+b的最大值為 ;
(3)已知a,b∈ R ,a2+ 1 2 b2-ab=1,則a+b的最大值為 .
設計意圖:通過例1(2)(3)比較可知,第(3)問不能直接兩次運用基本不等式,主要因為“和”的形式不同,造成取等號條件不一致,可以運用“1”的代換;(3)(4)比較可知,第(4)問條件需要改寫成“b= 4a-1 a-1 ”,再配湊即可運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通過例2(1)(2)比較可知,第(2)問需要對條件配方“(a+b)2-3ab=1”,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第(3)問無法運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需要通過其他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總結反思,選擇恰當的方法快速解題.
二、圍繞高考中熱點、難點、疑點問題設計“微專題”
高考數學中熱點、難點、疑點問題的突破是高三三輪復習的著力點,也是學生復習期間最感興趣、最投入的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的實戰(zhàn)經驗提升.
案例2 ?解不等式問題
例1 ??(1)已知f(x)是定義在 R 上的奇函數.當x>0時,f(x)=x2-4x,則不等式f(x)>x的解集用區(qū)間表示為 ;
(2)若函數f(x)=ln(1+|x|)- 1 1+x2 ,則使得f(x)> f(2x- 1)成立的x的取值范圍是 ;
(3)已知函數f(x)=x3-2x+ex- 1 ex ,其中e是自然對數的底數.若f(a-1)+f(2a2)≤0,則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 ;
(4)已知函數f(x)= x2+1,x≥0,1,x<0, ?則滿足不等式 f(1- x2)>f(2x)的x的取值范圍是 .
例2 ??(1)已知奇函數f(x)是定義在(-2,2)上的減函數,且f(m-1)+f(1-2m)>0,則實數m的取值范圍為 ;
(2)若函數f(x)是定義在 R 上的偶函數,且在區(qū)間[0,+∞)上單調遞增.如果實數t滿足f(lnt)+f ln 1 t? ≤ 2f(1) ,那么t的取值范圍是 .
設計意圖:學生遇到不等式,更愿意代入函數表達式直接解不等式,當無法求解時才思考其他方法,這將導致考試時間白白浪費.例1中(1)問可以代入函數表達式解不等式,也可以畫出函數圖像解不等式;(2)(3)(4)代入函數表達式卻顯得煩瑣,需要借助函數圖像、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尤其第(4)問需要分類討論,但借助函數圖像就可以回避討論.教師通過“微專題”可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如果題中函數是抽象函數,一定要利用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解題;如果題中函數是具體函數,能畫出函數圖像的要借助圖像解不等式,否則利用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解題.同時教師也要提醒偶函數的性質f(-x)=f(x)=f(|x|),以及啟發(fā)小題中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可以通過取特殊值判斷.
因此,筆者認為在忙碌的高三數學三輪復習中,不必追求事事完美,應當穩(wěn)打穩(wěn)扎,以解決學生問題為目標.
【參考文獻】
[1]莊豐.高三數學“微專題”設計的有效途徑與思考[J].中小學數學(高中版),2016(5):32-36.
[2]曾榮.“微專題”復習: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方式[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6(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