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男
摘 要:攝影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反應藝術品質的媒介。它是了解、認識、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靈,彰顯審美理想,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是與科學技術連結在一起的文化藝術。
關鍵詞:影課教學;藝術鑒賞
攝影是一種文化、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反應藝術品質的媒介。它是了解、認識、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靈,彰顯審美理想,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是與科學技術連結在一起的文化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客觀的復制,也是一種主觀的表現(xiàn)。在大學進行系統(tǒng)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大學里,攝影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由于無需較高的美術根本功,使學生在純技術層面上學習該課的難度大為減輕。在藝術類學科中,攝影由于跟繪畫雕塑、藝術設計等關系親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藝術創(chuàng)意。
一、大學攝影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興趣健康高雅、廣泛深厚、穩(wěn)定專一、積極有效,往往是衡量一個人興趣品質的標志,一個人的興趣品質又往往影響著這個人的心理智能能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fā)展。比照繪畫、音樂等其它藝術形式,攝影具有的易學、易會、易見效果的特色,充分體現(xiàn)“寓教于樂”、“寓教于學”的精神。攝影教學可以使學習變成精神享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學習的快樂,顯著地提高教學效率。
2.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攝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它的藝術表現(xiàn)對象是人、自然與社會,每一幅成功的攝影作品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達了作者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通過各種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攝影教學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為特點,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二、大學攝影教學的思考
如今的大學攝影課教學,普遍都從純技術理論層面、作品賞析人手,最后布置些基本功作業(yè)和專題作業(yè)就完成課程了??此票容^容易,但教學也有很多需改良和學問更新的地方。從技術層面上看,大學生運用小型自動數(shù)碼相機等業(yè)余相機,進階程度良秀不齊;大學課程實習拍照的課時也十分有限,而數(shù)字軟件對攝影后期加工越來越重要。從攝影美學方面看,需要從藝術學、美學角度與純技術理論相結合,從而達到攝影教學應有的深廣度。
攝影與美術的橫向比擬
在橫向與美術比擬,縱向與攝影歷史開展比擬的根底上,討論攝影藝術的自律性及與其他藝術的聯(lián)絡性,能促使攝影眼光、品味和美學理論涵養(yǎng)的進步。
美術的特性具有外型性、視覺性和空間性,在平面或三維空間塑造形體、創(chuàng)造可視性的藝術圖象。繪畫雕塑具有霎時凝固或靜態(tài)的特性,與攝影關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資料。攝影以紀實性言語特性見長,深受美術的理想主義、寫實作風等影響。如人像的“三角”外型,就來源于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靈感;20世紀最出色的攝影師、法國著名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先生,自幼學畫,深受超理想主義繪畫影響,以“決議性霎時”的優(yōu)秀作品,被稱為是現(xiàn)代紀實攝影的奠基人;美國景色攝影巨匠、世界環(huán)保運動的先驅者安瑟?亞當斯以對風光攝影的共同了解而出名于世,創(chuàng)造了“區(qū)域曝光法”,注重后期制造,主張比客體更重要的是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共同感悟。攝影史上的“畫意”攝影和紀實攝影等,都深受美術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了許多流派作風。
隨著藝術思潮的涌現(xiàn)和數(shù)字時期的降臨,典型性的霎時藝術,已成為傳統(tǒng)藝術或一種流派作風的代名詞,藝術圖像越來越多元化了。攝影象美術那樣,能夠表達相似超理想主義、構造主義、解構主義等多種圖象,能夠先設計構思,再擺放物體來攝影和后期進行特別加工,電腦數(shù)字軟件使這類攝影變得越來越可行。這類觀念性圖象的特征,是具有可方案性和可預見性;而且,攝影也能夠象現(xiàn)代美術那樣,表達一種多義化的“有意味的方式”。僅靠“紀實性”、“典型性”已遠不能解釋攝影的本體性了。因而,藝術攝影是含著具有藝術真實的紀實性或觀念性的圖象信息,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三、綜上所述,藝術攝影是以霎時的曝光成像,來構成靜態(tài)的二維圖象,經(jīng)過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鮮明生動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達意,或經(jīng)過觀念性圖像來休現(xiàn)意境的視覺藝術。攝影是外在客體和內(nèi)在主體的統(tǒng)一。其中,“決議性霎時”的攝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能夠說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攝形的邊緣特性
攝影有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邊緣特性。畢竟,攝影是客觀紀實的適用工具。在滿足適用的普通技巧上,是比較簡單的,不是一切的攝影都具備藝術性。一個單張的照片能夠是新聞、一張肖像、藝術或紀實,能夠是它們之中的任何一種,或它們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攝影的紀實性橫跨新聞報道和藝術攝影兩個疆界,有著邊緣性圖像的特性;記載性強的圖像靠近新聞報道,藝術性強的圖像則更靠近藝術攝影的視野;觀念性攝影圖像則更具有純攝影藝術特征。一張照片有可能既是藝術攝影又是紀實攝影。相對美術而言,繪畫雕塑成為藝術品的可能,要遠大于攝影者手中的照片。攝影無所不用、無所不能的適用性,或多重性質,構成了攝影的邊緣特性。
攝影另一個邊緣特性,在于它的文、理結合或融合的學科性質。攝影更多地要求藝術與科學、圖像與設計的穿插或結合。數(shù)字圖像與設計藝術的相互融合性很強,攝影圖像數(shù)碼制造和廣告設計共享著電腦圖像軟件、圖像制造、設計平臺、照片修整、演示、圖形管理、桌面排版、模仿傳統(tǒng)手工繪畫、圖像輸出設備、光盤刻錄以及數(shù)碼照片輸出系統(tǒng)等。在“制造”作品的過程中,經(jīng)過電腦處置,把攝影圖像轉換為緊密的數(shù)碼程序,使藝術與科學得到交融,使圖形創(chuàng)意得以升華。
邊緣學科并不意味著攝影藝術只是作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藝術。而只是闡明它有著橫跨多學科的特征。如藝術設計或應用美術設計,也是典型的邊緣學科。攝影的邊緣學科性,在于它共享繪畫的普通美學規(guī)律,又是完整不同的另一種視覺言語方式。攝影師要想得到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需要掌握美術學、美學、文學、心理學和印刷制版、軟件處置等相關理工科學,并需求付出大量的艱辛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