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玲,羅蓉,余劍
產后甲狀腺炎(PPT)是指婦女在分娩或者流產后1年內發(fā)生的一種甲狀腺功能異常性疾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一種類型,不包括妊娠前已經確診的甲狀腺方面疾病。根據以往報道各地PPT患病率不同,英國16.7%,泰國1.1%,加拿大21.1%,中國大陸地區(qū)約為11.54%[1]。近年來PPT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本文就現階段對產后甲狀腺炎國內外的研究做一綜述,旨在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PPT發(fā)病的關鍵原因目前認為是妊娠期免疫耐受和產后的免疫反彈[2]。妊娠期之所以不發(fā)病是因為妊娠期的免疫耐受機制,而產后出現免疫反彈,導致免疫抑制作用消失,使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水平降至孕前水平或者升高;從而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甲狀腺濾泡細胞出現急劇破壞,使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與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一過性水平上升,還會導致有些孕前已經存在但未表現出的甲狀腺炎被檢出。不僅TpoAb滴度、補體水平(C水平)、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自身免疫性T淋巴細胞、Fas系統(tǒng)和本病的發(fā)生相關;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本病還與遺傳因素(如HLA-DR3、DR4及DR5陽性等)、環(huán)境因素(硒劑的缺乏、碘劑的過量攝入及吸煙等)、內分泌因素和胎兒微嵌合體學說相關[3]。也有研究顯示產后高的瘦素水平亦與其相關[4]。
PPT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在產后6周到6個月會出現短暫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期(甲亢)。如患者感心情煩躁、易怒、心慌、手抖、多汗、食欲亢進及體質量下降等,然后出現短暫的甲減期,患者會出現嗜睡、乏力、納差、體質量增加、畏寒、皮膚干燥及便秘;有些僅表現為情緒低落、敏感多疑等精神癥狀,重則出現黏液性浮腫,產后1年左右多可恢復正常。部分病患僅在體格檢查時發(fā)現甲狀腺腫大。實驗室檢查提示TPOAb和/或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陽性,雙側甲狀腺B超可表現為彌漫性或局灶性低回聲區(qū)[5]。甲狀腺攝131I率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本病是由于甲狀腺自身免疫破壞所致,而非甲狀腺腺體本身分泌過多甲狀腺激素;鑒于孕婦產后哺乳期,一般不做此項檢查,除非鑒別診斷困難。確診本病需甲狀腺穿刺病理活檢看到彌漫性或局灶性淋巴細胞浸潤;但不形成生發(fā)中心,沒有Hurthle細胞。
本病患者發(fā)現時可以表現為甲亢期或甲減期,應注意鑒別診斷,避免臨床漏診、誤診。(1)PPT甲狀腺毒癥期和產后初發(fā)的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鑒別:后者甲狀腺攝131I率升高,而且促甲狀腺素受體抗體(TR-Ab)測定陽性,前者相反;甲狀腺B超后者一般表現為彌漫性甲狀腺腫、血流豐富。(2)PPT和席漢氏綜合征的鑒別:PPT甲減期表現為原發(fā)性甲減,TSH升高,且升高幅度明顯。席漢氏綜合征有產后大出血病史,甚則失血性休克,產后無乳,閉經等表現,從而出現繼發(fā)性甲減,TSH下降、正常,有20%患者表現為輕度升高,一般不超過20mIU/L;同時伴隨其他垂體激素下降,尤其是TSH升高的這部分患者注與PPT甲減期鑒別,容易誤診。(3)PPT和橋本甲狀腺炎的鑒別:一般根據病史、超聲檢查、化驗結果可以鑒別此兩類疾病,難以鑒別時可以進行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橋本甲狀腺炎病理提示有淋巴細胞浸潤,而且有生發(fā)中心形成。PPT還要和產后精神類疾病進行鑒別,丹麥的一項隊列研究發(fā)現產后初發(fā)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與精神障礙有明顯相關性,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6]。
本病本身有一定的自限性,診斷明確的前提下,如果病情較輕,癥狀不明顯,可不予藥物治療。癥狀明顯者給予相應的藥物對癥治療。根據患者所處疾病階段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甲狀腺毒癥期囑患者低碘飲食,使用 受體阻滯劑改善臨床癥狀,要注意藥物使用盡量劑量小,療程短,但不主張給予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甲減階段需要短期補充左甲狀腺素(L-T4)治療至產后1年,然后停藥觀察;若再次出現甲減需長期服用 LT4,如果發(fā)展為永久性甲減則需要終身激素替代治療[7-8]。產后患者可以正常哺乳的情況下,按正常成人甲減控制目標用藥,待停止哺乳時再試行停藥觀察。如果患者發(fā)現已經懷孕或者計劃再次妊娠的婦女,不應減少L-T4的劑量,更不能嘗試停藥,而應該按照備孕期及妊娠期甲減控制目標治療。
PPT患者永久性甲減發(fā)生率為20%~40%[9],其發(fā)展為甲減與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持續(xù)高滴度、促甲狀腺素較高水平、PPT甲減期持續(xù)時間長、甲狀腺B超顯示明顯的持續(xù)性低回聲區(qū)域相關,還與孕婦高齡、多次妊娠有關。PPT不僅會引起永久性甲減,需終身服藥替代治療,給患者造成很大困擾;而且影響再次妊娠孕婦及胎兒的身心健康。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PPT尤為重要,2012年我國指南推薦PPT患者需要在發(fā)病后8年內每年檢查TSH,早期發(fā)現永久性甲減并且給予治療[7]。2017年美國甲狀腺協(xié)會指南(ATA)推薦,產后每年都要復查血清TSH水平[8]。既往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孕早期TpoAb與TgAb陽性不僅對母嬰結局有影響,而且會增加PPT患病率[1,10]。2017年ATA指南指出:建議將妊娠早期TSH參考值上限定為4.0mIU/L,此后臨床上對TPOAb、TGAb陽性合并TSH大于妊娠期特異參考范圍的孕婦采用 LT4替代治療,這是基本無爭議的,但是對于TPOAb、TGAb陰性,達到妊娠期亞甲減診斷指標的患者是否需要 L-T4替代治療是有爭議的。雖然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和產后使用 L-T4替代治療可以預防PPT[11],但是也有研究發(fā)現妊娠期曾經使用 L-T4替代治療過的孕婦容易患PPT[12];出現上述情況考慮與甲狀腺自身免疫有關。孕期因為免疫抑制使孕婦需要 L-T4的替代治療從而達到妊娠期甲狀腺功能的控制目標,然而產后免疫抑制的解除使得孕婦甲狀腺功能得以恢復,甲狀腺功能維持在一個新的水平;所以妊娠期如何合理使用 L-T4的替代治療有待臨床上進一步研究。目前關于PPT防治,包括妊娠期補充碘劑[13]、硒制劑[14]、魚油[15]和產后補充魚油、25-羥維生素 D[16]等,但仍缺乏更多的臨床研究證明其利弊。
綜上所述,PPT重在如何防治,如何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減少不良結局的發(fā)生。隨著對甲狀腺疾病及其對母嬰不良結局影響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孕婦于妊娠期首次啟用 L-T4替代治療,但是對于其產后管理仍處于摸索階段,這其中包括甲減初診時的嚴重程度,妊娠期為保證正常甲狀腺功能所需L-T4的最大替代劑量以及甲狀腺抗體的變化情況等,產后是否會因為孕期LT4的替代治療從而導致PPT的發(fā)生仍需要更多臨床資料積累總結經驗,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以達到最好的母嬰結局,從而更好地控制PPT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