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惠平
摘 要:高中語文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是高中教學的重點科目,為此備受教師、家長、學生的重視。其實高考并不是學好語文的唯一目的,語文是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對于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至關重要,不僅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更是走向社會之后的必備技能,為此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此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經驗與體會
高中語文是高考的重點,更是難點,隨著高考政策的不斷進步,國家對于人才的評價的標準不再是以專業(yè)技能作為重點,而是更加重視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即具備高水平綜合素養(yǎng)的人才,表現(xiàn)在語文高考方面,重點考核的方向不再是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理解的深度,而在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語文的各類知識內容的寬度,為此語文教學要比以往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的研究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當前高中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
高中語文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是,一些教師并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只是盲目地、片面地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1]。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像相聲里說的那樣,“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而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盲目教學,只能讓語文教學課堂變成單人的“脫口秀”節(jié)目,出現(xiàn)教師講的“精力充沛”,學生學的“筋疲力盡”的負面現(xiàn)象。
(二)缺乏積極的教學氛圍
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氛圍差,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語文的欲望。這里的學習氛圍包括了課堂的活躍程度、學生的學習熱情等等[2]。為了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語文教師普遍采用“效率性”的課堂教學,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高中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唯一目標,在這一目標下,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傳遞大量語文知識內容,就采取傳統(tǒng)的經驗輸送法,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教師始終處于課堂教學的核心位置,擁有著絕對的權威,在以教師知識輸入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氛圍沉默、枯燥乏味,甚至產生對抗,缺乏一定的積極性。
二、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經驗與體會實踐
(一)明確教學目標
在進行授課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通讀一遍,然后明確教材的內容和結構。并認真思考,把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結合制訂教學目標,這樣不僅明確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明確了教學任務的思路。教學目標是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方向,只有堅持正確的方向,才能確保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不會偏離預計的軌道。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個體終身收益,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以后的終身學習夯實了基礎。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語文知識“學無止境”,僅僅憑借“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是無法把“無限”的語文知識完整的傳輸給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提高綜合素養(yǎng),符合國家對于人才發(fā)展的需要。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作業(yè),定期進行檢查和反饋。
(三)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改提倡教師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為此在課堂教學時應該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建有益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扭轉課堂教學的角色定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構建“教是為了不教”,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在學生大聲朗誦課文的同時,播放柔美舒緩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作者精心營造的“放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中。
(四)拓寬語文視野
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是對高中語文教學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因為拓展學生的語文視野需要以原有知識內容為基礎,在教學中會頻繁使用生成性的教學方法。為此,教師必須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生成性教學,或者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達到拓展語文視野的目的。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時,引導學生從作者對王熙鳳的描寫,來判斷作者對她的性格界定。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體現(xiàn)了王熙鳳雖然美麗但是卻隱藏著刁鉆的本性,時也體現(xiàn)了她的狡黠。再比如在魯迅先生筆下的小說《祝?!分?,教師引導學生對于祥林嫂的角色分析,作者三次寫了祥林嫂的外貌,三次的外貌描寫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都可以從祥林嫂的外貌中判斷出她的內心世界,是逐漸的對社會喪失了信心,也是為祥林嫂的死亡做了沉重的鋪墊。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啟迪學生對祥林嫂的分析,魯迅先生費勁墨筆在這里對祥林嫂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問題?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指導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祥林嫂的描寫就是為了反映封建社會對于農村婦女的破害,在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對守舊的封建制度強烈的抨擊,同時也喚醒了在封建社會“沉睡”的人們,讓所有人都可以勇敢的與封建主義作斗爭。
三、結語
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師從明確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多方面著手操作,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積極的研究教學策略,敢于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整合各方資源,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紅霞.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J].才智,2012(01):86.
[2]王昌.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4(07):127-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