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丙珍
鑒于高中理科生抽象思維大于形象思維的現狀,筆者認為在高中教學語文教學中應從“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情感”“語感培養(yǎng)、感知形象”“咬文嚼字、凸顯形象”三個方面來突破理科生的思維瓶頸,激發(fā)出理科生的形象思維。
語文學科的特性具有人文性,它決定了語文文本中的許多作品都是需要學生藝術鑒賞的,要學會發(fā)揮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還有適度的想象與聯(lián)想才能參悟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但是,理科生與文科生相比而言,高中理科生更加缺乏的正是對語文文本豐富的情感體驗,只有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情感,才會讓理科生們產生形象的思維體驗。列寧也曾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睕]有情感的閱讀,其認識是膚淺的,是不可能產生審美體驗的。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化抽象為形象、具體,可以借助用圖片、教具或信息技術手段組織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給理科生課堂更多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初步感知語文文本時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形象,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名家名作、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知人論世,激發(fā)情感。如教學白居易的《長恨歌》時,播放電視劇《大唐歌飛》的主題曲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的講解視頻,讓理科生很直觀地感受當時大唐的氛圍及貴妃的多情美貌,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感知唐明皇與楊貴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久遺憾,建立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形象思維,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夠事半功倍。
語感就像人的第六感覺,它是具有直接性、直覺性的。直覺思維是構成語文語言語感的核心要素。語文教育家王尚文說:“培養(yǎng)高品位的語感是語文課的最根本之處。”“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薄芭囵B(yǎng)語感,讀、聽是基礎,是關鍵?!倍砜粕钊笔У木褪恰罢Z感”。語感的獲得并不是先天的,是在反復的語文實踐中形成的。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感實踐,不但可以提高語文思維的直覺性,更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對學生語文核心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
語感培養(yǎng)兩個關鍵的要求:1.讀。高中理科生的日常生活都是以做題為主,天天做數理化,幾乎很少動口,更別提閱讀課了。所以,理科生的課堂比較沉默,他們在長期的訓練中提升了抽象邏輯思維,但卻忽略了感性形象思維。因此,對于理科生,我們要更重視培養(yǎng)他們讀的能力,早讀、午讀、晚讀、課前讀。特別是課前讀要特別的重視,語文老師在課堂指導,讀完課文之后,試著讓理科生鑒賞讀的段落,如疑難字詞、精彩語句、段落結構、藝術手法等,每一次的閱讀體驗,他們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利用與自己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遐想等形象思維,敏銳地感知文學作品,以此來把握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情懷。三年下來,學生的語感能力必會得以提升;2.聽。李鎮(zhèn)西老師曾經指出,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上來。對于語言的把握,還需要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教學音像資料、學會傾聽語文老師的教學語言講解、學會傾聽同班同學的美文賞析、學會傾聽名家名作的文學鑒賞。如感情至深的《陳情表》,在理科班教學的時候,并不需要老師去馬上講解課文,只要讓學生聆聽名家朗誦《陳情表》的音頻文件,學生立馬就能感受到其中“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我與祖母相依為命及李密至情至孝的深情,再讓學生去體會其中的形象就很容易了,理科生的形象思維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建立起來。
咬文嚼字,是對語文語言的嚴謹態(tài)度。只有嚴謹地語言分析,才會有準確的文學形象把握。“僧敲月下門”“僧推月下門”,一個“推”一個“敲”,一字之差,意境全出,讓我感受到了苦吟詩人賈島對語言文字字斟句酌的精神。咀嚼高中語文文本中漢字的煉字,可以凸顯形象,提升理科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李清照《醉花陰》“人比黃花瘦”中的“瘦”字就意境全出。在理科生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時候,可以設置這樣的煉字,如果把“瘦”改成“胖”或“輕”會不會更好一些?這就是對于理科生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討論后,學生就能明白,只有“瘦”才能用比喻、夸張的手法把李清照此時此刻那種思念遠方的情郎、以至思念成疾的女子形象描寫出來,情真意切地把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凸顯出來,也進一步讓學生穿越歷史,真實感知早期李清照的少女形象,仿佛李清照就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并能勾勒出畫面。咬文嚼字,對于文本語言的斟酌能更好地提高理科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理科生的課堂大多重理論分析,重左腦思維,輕右腦思維;重抽象思維,輕形象思維;重邏輯思維,輕非邏輯思維,忽視直覺思維、發(fā)散思維、形象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對理科生進行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讓理科生也能笑傲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