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時膝關節(jié)需要在負擔全身重量的情況下進行彎曲動作。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人體在下山的時候,軟骨面之間的受力強度可達自身體重的3倍多,此時髕骨、半月板、關節(jié)面的摩擦加劇,可能使健康受到損害。雖然人體有自我恢復的功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調(diào)節(jié)的機能會逐漸退化。一旦軟骨之間磨損過重,則可能導致嚴重的軟骨損害和韌帶老化,各種骨關節(jié)疾病便會找上門來。因此,在登山的時候要注意做好保護措施,以免傷害膝蓋。
為了減少爬山給膝關節(jié)帶來的損傷,爬山時,不要選擇坡度太陡的山,盡量選擇路程不太遠的小山、坡度較緩的地段,量力而行,切勿運動過量。另外,下山比上山對膝關節(jié)造成的沖擊更大,因此,下山時不要太快,緩緩而行。
(摘自《新快報》文/林恒華)
冬日給頭部添個保暖帽
在嚴寒的冬天,一些老年人為了防寒保暖都知道添加衣服,但卻往往忽視了戴頂帽子。其實,戴帽保暖效果并不比添衣差。民間早有“頭上戴頂帽,勝穿小棉襖”之說。
中醫(y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六陽脈匯聚之處,但也是陽氣容易散發(fā)的部位?!盁釓念^上散”是有一定科學根據(jù)的。人的頭部是大腦神經(jīng)中樞的所在地,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是人體頭部皮膚薄、血管粗、毛發(fā)及汗腺多,熱量散發(fā)量特別大。據(jù)研究證實,當氣溫為15℃左右時,頭部消耗的熱量約為人體熱量的三分之一;氣溫在4℃左右時,頭部消耗的熱量增至二分之一;氣溫在0℃時,頭部消耗的熱量達到五分之三;氣溫在零下10℃左右時,四分之三的人體熱量從頭部消耗。
因此,老年人尤其是體弱多病者如果頭部不注意保暖,血管遇冷收縮,可能會出現(xiàn)頭暈、頭痛等癥狀,同時還易受風寒侵襲而患感冒等疾病,嚴重的甚至可導致中風。因此,老年人冬天保暖應該從頭開始。最簡單且有效的辦法是:冬季外出時,根據(jù)天氣情況選戴一頂保暖性能好的帽子。還要注意的是,外出時如冷風比較大,除了戴好帽子外,最好再圍上一條圍巾,做好頸部的保暖工作。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文/陳日益)
找對穴位降血壓
一般來說,肝火熾盛證和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證是高血壓病最常見的證型。肝火熾盛證患者多表現(xiàn)為頭暈、頭脹,或頭痛劇烈、面紅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小便黃、大便秘結(jié)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證的患者常表現(xiàn)為頭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腰膝酸軟、耳鳴如蟬、失眠等。針對這兩型患者,我們可以選用太沖穴和百會穴進行穴位按摩。
穴位選擇:1.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穴。2.太沖穴,位于足背側(cè),第一、二跖骨結(jié)合部之前凹陷處,拇趾、次趾夾縫向腳背方向二橫指,即是太沖穴。
按摩方法:力度由輕到重,循序漸進,以局部出現(xiàn)酸、麻、脹、痛和(或)發(fā)熱為準。每穴每次按揉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需要提醒的是,高血壓患者可以按摩穴位輔助治療,但千萬不要擅自停藥。此外,在情緒激動或者身體不適、漏服降壓藥等情況下,一些患者血壓會突然升高,常伴隨頭暈、頭脹痛,有的可能還會出現(xiàn)惡心、胸悶等癥狀。這時不論是高血壓患者還是家屬都會比較緊張,反復地量血壓,殊不知,緊張的情緒會導致血壓居高不下或越量越高。一般建議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時間測量血壓是正確的。如果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大可不必緊張,盡量放松,在床上靜臥休息,按摩上述穴位,多數(shù)情況血壓會逐漸降下來。如果血壓超160/100毫米汞柱,建議口服降壓藥,然后靜臥休息并進行穴位按摩。如果血壓超過180/100毫米汞柱,出現(xiàn)惡心嘔吐或胸痛、喘憋等癥狀時,應馬上就醫(yī)。
(摘自《中國老年報》文/佚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