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婷
怎樣的語文課才能算一堂好的語文課呢?是充滿了笑聲與掌聲的語文嗎?不,那樣的課堂只能說是好看,倒不見得“有用”,可能只是虛假的繁榮。我心中的一堂好課是能啟迪學生心智的,讓我們能聽見“花開”的聲音。在我看來,評價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應有如下幾個標準:
實際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重抽象分析,卻忽略教學內(nèi)容本身所蘊含的美感。一篇課文若僅僅只有內(nèi)容的分析,詞語的解釋以及一道道習題的訓練,文章的氣脈、作者的思想便埋沒在這瑣碎的分析中,學生的共鳴、情感熏陶便無從談起。
要想讓語文課富有美感,首先要求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舞蹈起來。教學內(nèi)容需要教學語言來傳達。如果老師的教學語言缺乏美感,那就很難讓學生感受教材之美,沒有美的感受,又怎么產(chǎn)生感動。語文教師的語言,除了準確、規(guī)范,還應該富有美感、幽默感,這樣方能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其次,要讓審美情趣充溢課堂。有人說:讀好文章,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如果引導得法,讓學生從文章中領悟出生活的哲理,那么他們就會覺得有所獲,從而對語文產(chǎn)生興趣。在教授《小狗包弟》時,華師一附中樂曉峰老師說到巴金這位世紀老人在提到文革時,并不像一般人那樣去控訴文革的罪惡,而是深入剖析自己乃至無數(shù)普通民眾人性的弱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面對黑暗勢力時,即使它萬難摧毀,即使周圍人都選擇‘沉睡’,我們都不應該保持沉默,因為沉默就是幫兇與罪過?!钡种苾?nèi)心的怯懦,做一個有良知和血性的人,在這個國人精神集體“缺鈣”的時代不是極富現(xiàn)實意義嗎?樂老師有效地發(fā)揮了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功能,真正起到了涵養(yǎng)人性的作用。
教學要想達到預想的目的,老師要控制課堂的溫度,讓老師的溫度感染學生的溫度,帶動學生去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才能生動鮮活,學生才能主動學習。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對文字所傳達的喜怒哀樂是無動于衷的,那他也是很難感動學生的。
要想讓語文課有溫度,要巧預熱課堂溫度,融化情感冰點,消除彼此的心理距離或時代隔閡。比如講《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華師一附中肖科老師設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介紹梁啟超其人,肯定他在政治領域和學術(shù)領域的地位。肖老師侃侃而談,談到梁啟超給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魯迅、胡適等人帶來的深遠影響,原本課本上一個冷冰冰的人名就豐富立體起來,讓人心生敬仰之情,又讓人覺得倍感親切。這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便于后面教學的展開。
要想讓語文課有溫度,要善于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學生的情思。創(chuàng)設情境的途徑有很多。華師一附中范莉老師是個中高手,課堂不拘于教室,也可以移至室外,學習形式不限于教師講授,亦有學生講解、角色扮演、課本劇表演。她在講《張衡傳》時,有個環(huán)節(jié)是要求學生對照圖片和課文介紹候風地動儀的構(gòu)造。這時,她告訴同學們:“現(xiàn)在大家置身于歷史博物館,請想象你就是一個導游,向大家介紹候風地動儀,你會怎么組織語言?”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這就讓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現(xiàn),寓教于樂,值得其他語文教師借鑒。
語文課應該與生活對接。語文老師應該還原語文課的溫度,讓學生的生命之花在課堂上盡情綻放。當看到學生朗誦自己的作品而贏得掌聲時,看到學生眼里因創(chuàng)造而閃動自信的神采,教師便能感受到學生應有的勃勃生機,這才是真正美麗鮮活的課堂。
華師一附中的陳文娟老師講授《鴻門宴》,在探討人物形象特征的時候,學生表達欲望很強烈,各種各樣的思想交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比如說一位同學認為劉邦本人很差勁,全靠身邊的人才能取得霸業(yè)的成功。另外一個同學就引用了袁紹的反例反駁他,袁紹身邊有很多能人,卻不能人盡其用,結(jié)果一敗涂地,一正一反兩個事例恰好說明知人善任對于一個領導者來說是多么重要的素質(zhì)。這樣的言論交鋒比比皆是,展現(xiàn)了學生活躍的思維。這樣一個活潑生動的課堂,源自于同學們課外廣泛閱讀,有了廣泛的課外閱讀,課堂的討論探究就顯現(xiàn)出參與的廣度、深度和獨特的角度。
這樣的課堂的營建,更離不開的是老師的鼓勵與引導。一方面,陳老師總是強調(diào)、鼓勵、推動學生的課外閱讀。比如,在9月底布置學生利用國慶假期閱讀《刺客列傳》,為10月中旬上《荊軻刺秦王》預熱。這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更好的解讀荊軻這一人物形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愛上閱讀,真正感知到閱讀的樂趣,創(chuàng)建書香課堂。教師要讓閱讀浸潤學生的人生,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
另一方面,課堂上,陳老師總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以最中肯的語言去激勵他們。在學生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又能予以非常巧妙的提醒和點撥。如,在探討荊軻形象時,有同學卻著急的想要表達自己對荊軻的看法。陳老師說:“這一定是很有分量、總結(jié)陳詞性的發(fā)言,你先忍忍,待會給你機會?!奔任窬芙^了他此刻發(fā)言,又未挫傷其積極性,實屬高妙。
在學生分角色閱讀“荊樊會面”場景的對話時,在學生對人物情感把握不準確的情況下,陳老師并未直接批評學生朗讀感情不到位,而是以調(diào)侃的語氣說“你這個荊軻也太咄咄逼人了”或“你這個樊噲也太淡定了”,讓學生在輕松一笑中一時到自己的不足,并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征。
在面對教師給出的探討題“荊軻是一個英雄嗎?”有一個學生援引了很多歷史小故事,表達了他的觀點:荊軻其實是一個膽小鬼。這與傳統(tǒng)的觀點顯然是大相徑庭的,可是老師并沒有武斷地打斷他,反而稱贊他在課下下了功夫,介紹了很多荊軻的信息、故事,為大家全面客觀把握了荊軻這一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
要使學生自主地學起來,必須有民主、和諧的空間,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空間里,學生才能消除膽怯和依賴心理,才能無拘無束地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際中,都應該關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重視評語的激勵功能。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有學不完的技巧與智慧。除了向前輩虛心請教,還要平日里結(jié)合教學實際多思考、多琢磨,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教藝也才能日臻成熟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