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姣
以核心素養(yǎng)引領課程教學改革,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共同趨勢。但在實踐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如何確保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每一堂課,每一位學生,面臨著實際的困難與巨大的挑戰(zhàn)。
對于《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比較普遍的教學目標設計大多關注的是學科知識,其實,這篇科普文還承載著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素養(yǎng)等內(nèi)涵。怎樣變“知識核心”為“核心素養(yǎng)”?如何通過升級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
我們知道,“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以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
在認真研讀文本以及核心素養(yǎng)諸要素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中國建筑的特征》正是落實培育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四大核心素養(yǎng)的好機會。為了落實這些素養(yǎng)的培育,筆者深入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力圖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更深更廣處,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中提高能力、健全人格、自主發(fā)展。
中國建筑的特征就是中國建筑文化的種種表現(xiàn)。它的整體布局特征、木構架、舉折和舉架等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這些民族性的特征僅僅通過快速閱讀、提取內(nèi)容要點是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更談不上激起學生對中國古建筑的熱愛之情。如何把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變式訓練,精心選取與課文匹配的故宮全貌圖、中國古建筑木構架圖、斗拱組成圖、舉折和舉架圖,故宮太和殿屋頂翼角、瓦當、彩繪等特寫鏡頭,讓學生邊欣賞,邊思考問題:欣賞圖片,你能說出下列建筑的名稱嗎?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以及你所知道的知識介紹圖片建筑的特征。
以故宮全貌圖為例,學生不僅介紹了故宮建筑群整體的對稱布局、主要宮殿朝南等特點,還談到了對稱之美、三大宮殿集中在中軸線而體現(xiàn)出的中央集權思想;不僅介紹了屋頂?shù)乃拿嫫?,還談到屋頂?shù)狞S色琉璃瓦的文化意味等。我想,這些表達交流比浮光掠影概述建筑的特征有意義得多。它不僅檢測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把握,訓練了口語表達,還讓學生欣賞了中國建筑的藝術美。
梁思成先生寫這篇文章是出于對祖國建筑的熱愛,對建筑文化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怎樣將先生的情懷傳遞給學生,讓心靈感動心靈?在學生把握中國建筑的特征之后,筆者還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引入“特征”這一概念的?
問題二:本文的題目是“中國建筑的特征”,作者僅僅是為了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嗎?
這兩個問題能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和思考。學生從 “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直保留到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中,認識到梁思成是從宏觀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開論述的。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地位,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古建筑的熱愛、自豪之情。
為了將責任感傳承下來,筆者趁勢將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一位旅美作家的一段話設計成一道語言運用題。題目如下: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的社會問題,為此問題寫一條宣傳語:
1.《中國建筑的特征》寫于1954年1月。建國之初,隨著北京新城建設的開展,古城的城墻和城門也隨之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50年5月7日梁思成發(fā)表了《關于北京城墻存廢問題的討論》。1953年,在極“左”思想影響下,一些人主張掃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墻。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筑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xiàn)象”。在北京城墻存廢的辯論會上他說,拆城墻如同抽他的筋、剝他的皮一樣。他曾向中央政府諫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為政府所在地,這樣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無濟于事,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并蒙受不公正對待。城墻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樓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2.一位旅美作家這樣寫道:“一樣的星巴克,一樣的玻璃大樓,站在家鄉(xiāng)的路邊,我卻分不清這是北京、東京,還是紐約……”
這道題不僅僅訓練了語言表達,更重要的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讓學生感受到梁先生的赤子之心、擔當精神,從心底認識到傳承保護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性,從而自覺擔當起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為了將中國建筑的優(yōu)越性充分展現(xiàn)出來,并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精神。筆者整合與文本相關的兩則材料,讓學生討論分析。
1.在2008年5月12日震后,報恩寺廣場成了平武縣城居民的臨時避難所。這座占地2.7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年(明天順四年),歷經(jīng)1536年、1618年、1657年、1786年以及1976年的數(shù)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響下,木構造脫榫,墻體開裂,但沒倒塌,更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2.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級8.0級,大量房屋倒塌,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閱讀上面兩則材料,聯(lián)系本課所學的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在討論中形成的基本認識:汶川災情還與建筑有關。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瓦磚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這種材料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都有若干伸縮余地,在一定限度內(nèi)可減少地震對這種構架的危害,有利于防震抗震。而中國現(xiàn)在的建筑結構大都是磚混結構,沒有繼承古代的建筑特點。而磚混結構防震抗震性能差。建議重建家園不要采用混凝土結構或磚混的預制板,可采用高抗震的木結構及輕鋼結構。
學生在這些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的探究中,既進一步認識到建筑中的科學,又能運用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索熱情和創(chuàng)造精神。
綜上,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基于核心素養(yǎng),精心選取教學內(nèi)容,把教材的價值、教學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變成一個個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長期堅持,才能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