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目的 觀察加味四逆散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效果。方法 共選擇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虛證)患者1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8例與對照組58例,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療,觀察組給予自擬中藥加味四逆散口服治療,兩組均治療4周。結果 經(jīng)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痊愈11例(占18.97%),顯效27例(46.55%),有效16例(27.58%),無效4例(6.90%),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臨床痊愈7例(12.07%),顯效19例(32.76%),有效20例(34.48%),無效12例(20.69%),總有效率為79.31%;觀察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加味四逆散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關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虛證;加味四逆散;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4..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內(nèi)科常見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可反復發(fā)作,其發(fā)病原因與胃酸分泌異常、胃腸運動功能障礙等有關,以上腹部飽脹感、或腹痛、早飽、惡心、厭食、反酸等為主要表現(xiàn)[1]。本病在臨床中屬于高發(fā)疾病,據(jù)有關報道顯示,歐美人發(fā)病率約為40%~70%,我國亦高達19%~40%[2],且本病易于復發(fā),故而給人們的生活及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需要積極治療。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效果顯著,近年來筆者自擬加味四逆散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6月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阿勒泰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1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2組,每組各58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37例,年齡39~63歲,平均年齡(47.9±2.4)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8.6±2.3)個月;對照組中男22例,女36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47.7±2.5)歲,病程5個月~2.5年,平均(18.3±2.5)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病例標準
①年齡35~65歲,男女不限。②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醫(yī)診斷標準[2]。③符合中醫(yī)學“肝郁氣滯證”的證候診斷標準,以胃脘脹或痛、噯氣、泛酸、納呆、大便少等為主癥。④排除合并有胃腸道嚴重疾病者,糖尿病者,過敏體質(zhì)者等。⑤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治療
1.3.1對照組
給予多潘立酮片(規(guī)格為10 mg/片)10 mg,每日3次飯前口服。治療4周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1.3.2 觀察組
給予自擬中藥加味四逆散治療,藥物組成如下:柴胡9 g、白芍15 g、枳實12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藿香10 g、木香9 g、青皮9 g、紫蘇梗10 g、陳皮12 g、炙甘草1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療4周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①臨床痊愈:上腹部脹滿、疼痛等癥狀及體征均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②顯效:上腹部脹滿、疼痛等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但≤95%。③有效:上腹部脹滿、疼痛等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zhuǎn),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但≤70%。④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等無改善,或有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注: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2年版中的評分標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jīng)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痊愈11例(18.97%),顯效27例(46.55%),有效16例(27.58%),無效4例(6.90%),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臨床痊愈7例(12.07%),顯效19例(32.76%),有效20例(34.48%),無效12例(20.69%),總有效率為79.31%。兩組效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3 討 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痞滿”、“胃脹”、“胃脘痛”、“嘈雜”等病證范疇,其病位在胃,但與肝、脾關系密切。肝屬木,脾胃屬土,肝木克脾土,故若其人平素急躁易怒,或情志不遂,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影響脾胃之生理功能,失于運化,水谷不得正常運行輸布,中焦氣機不利,從而引起疾病的發(fā)生[3]。因此在治療時雖可和胃,但總以疏肝理脾為主,筆者在四逆散基礎上加味進行治療,方中柴胡、木香、青皮、紫蘇梗疏肝行氣解郁,黨參、炒白術、炙甘草健運脾胃,藿香化濕醒脾、陳皮理氣健脾,白芍、枳實柔肝通府,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和胃理氣之效。綜上,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建平,蔡翠珠,劉德喜.健脾調(diào)中消痞方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2(5): 817-820.
[2] 史耀勛,田 謐.功能性疾病中醫(yī)診治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32-33.
[3] 魯小艷,喻 斌.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氣滯證)臨床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6(4):60-63.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