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梅月+王玲
【摘要】目的 探討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的相對理想水平。方法 將45名慢性腎臟病5期維持性腹膜透析且腹膜轉運類型為低轉運的患者隨機分為3組,A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0.6g/kg.d,B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0.8g/kg.d,C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1.0g/kg.d,分別對患者基線、3月、6月的eGFR、KT/V、Ccr、nPCR、白蛋白、hsCRP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三組患者的eGFR在試驗期的6個月內均逐漸下降,第6月時A組和C組患者eGFR下降較B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KT/V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分別較C組患者第3月、第6月KT/V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Ccr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分別較C組患者第3月、第6月Ccr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nPCR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分別較A組和C組在試驗第3月、第6月nPCR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患者白蛋白在試驗第3月較A組和B組增高,但在試驗第6月C組患者白蛋白較A組和B組明顯下降,B組患者白蛋白在試驗第6月均較A組和C組患者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hsCRP在試驗第3月、第6月與基線水平比較無明顯變化,但A組和C組患者hsCRP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明顯上升,A組及C組患者hsCRP分別與B組患者hsCRP在試驗第3月和第6月比較差異均有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腹膜類型為低轉運的患者,為保證透析的充分性、預防營養(yǎng)不良、預防微炎癥狀態(tài)的出現(xiàn),蛋白質的攝入量0.8 g/kg.d為相對理想的水平。
【關鍵詞】腹膜透析;低轉運;蛋白質攝入量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4..03
腹膜轉運類型為低轉運的終末期腎臟?。‥SRD)患者為保證的透析的充分性,往往不能攝入正常推薦的維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蛋白攝入量,而是需要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但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的相對理想水平目前國內外報道的均較少,因此本研究擬探討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在保證營養(yǎng)、透析充分以及有效控制微炎癥的前提下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的相對理想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腎臟內科2005年1月1日~2017年4月30日行持續(xù)不臥床式腹膜透析(CAPD)治療至少3個月、且腹膜轉運類型為低轉運(采用Twardowski Standard PET標準試驗[1]評估腹膜溶質轉運特性,D/Pcr 0.34~0.49為低轉運)的慢性腎臟病5期(CKD5期)45名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為(45.8±12.59)歲。45名患者中原發(fā)病為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20例,糖尿病腎病11例,高血壓腎損害3例,慢性腎小管間質性疾病3例,狼瘡性腎炎2例,遺傳性多囊腎2例,血管炎腎損害2例,腎淀粉樣變性1例,病因不詳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國Baxter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PD-2雙聯(lián)系統(tǒng)腹膜透析液,透析方案:CAPD 6000~8000 ml/天。
1.2 研究方法
記錄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原發(fā)病、透析齡,將45名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其中A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為0.6 g/(kg·d),B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為0.8g/(kg.d),C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為1.0 g/(kg·d),分別記錄三組患者基線水平、3月、6月時的殘余腎小球濾過率(eGFR)、尿素氮清除率(KT/V)、肌酐清除率(Ccr)、標準化蛋白分解率(nPCR)、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1)三組患者基線水平情況
三組患者之間的年齡、透析齡及基線水平eGFR、KT/V、Ccr、nPCR、ALB、hs-CRP的P 值均大于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三組患者的eGFR在試驗期的6個月內均逐漸下降,第6月時A組和C組患者eGFR下降較B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A組和B組患者KT/V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分別較C組患者第3月、第6月KT/V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4)A組和B組患者Ccr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分別較C組患者第3月、第6月Ccr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 論
持續(xù)性非臥床腹膜透析是尿毒癥患者常用的腎臟替代治療方法[2]。腹膜透析以腹膜作為透析膜,通過不斷更新新鮮透析液達到清除體內多余水分和毒素的目的,根據(jù)PET的評估結果,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轉運功能可分為高轉運、高平均轉運、低轉運和低平均轉運。以往的研究認為,提高透析的充分性可增加腹膜透析患者體內代謝廢物的清除,改善尿毒癥癥狀,增進食欲,進而增加蛋白質及氨基酸的攝入,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3]。K/DOQI指南建議腹膜透析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為1.2~1.3 g/(kg·d)[4],認為此蛋白攝入水平時,腹膜透析患者可以維持更好營養(yǎng)狀態(tài),但腹膜轉運類型為低轉運的患者往往對水分的清除尚可,但對毒素的清除不及腹膜轉運類型為高轉運、高平均轉運、和低平均轉運患者,如果此類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1.2~1.3 g/(kg·d)則勢必會導致毒素在體內蓄積,從而影響透析的充分性、加重營養(yǎng)不良、損傷殘余腎功能、誘發(fā)感染。故本研究將腹膜轉運類型為低轉運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低于推薦劑量的蛋白質攝入。endprint
殘余腎功能保持的好壞不僅對透析效能本身起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還對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發(fā)揮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的殘余腎功能會逐漸下降,在本次研究的半年時間內,三組患者的殘余腎功能均逐漸下降,這與以往相關研究結果一致[5]。但A組和C組患者eGFR下降較B組明顯,說明腹膜轉運類型為低轉運的患者在每天蛋白質攝入量為過低或相對過高均不利于殘余腎功能的保護,而每天蛋白質攝入量0.8 g/(kg·d)則殘余腎功能下降緩慢,殘余腎功能得到了有效保護。
KT/V和Ccr是透析充分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本研究提示A組和B組KT/V和Ccr在觀察第3月、第6月均分別較C組患者第3月、第6月KT/V、Ccr明顯增高,說明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如果蛋白質攝入水平較高,則會加重體內的氮質血癥,導致透析充分性急劇下降。
營養(yǎng)不良是維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6],營養(yǎng)狀況與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質量幾存活率關系密切[7]。本研究發(fā)現(xiàn)C組患者白蛋白在試驗第3月較A組和B組增高,但在試驗第6月C組患者白蛋白較A組和B組明顯下降,B組患者白蛋白在試驗第6月均較A組和C組患者明顯增高。B組患者hsCRP在試驗第3月、第6月與基線水平比較無明顯變化,但A組和C組患者hsCRP在試驗第3月、第6月均明顯上升。說明提高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的每天蛋白質攝入量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后由于透析充分性及殘余腎功能的下降,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明顯增高,從而增加了感染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機率,進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反之,過分限制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質攝入量,雖然短時間內患者KT/V和Ccr下降不明顯,但隨著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也同時增高,同樣增加了感染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機率,進而形成營養(yǎng)不良-炎癥反應惡性循環(huá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0.8g/(kg.d)不僅能很好的保護殘余腎功能,透析充分性也得到有效保證,且并未發(fā)生明顯營養(yǎng)不良,炎癥狀態(tài)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總之,低轉運腹膜透析患者攝入適量的蛋白質0.8g/(kg.d)有利于其營養(yǎng)狀態(tài)及炎癥水平的控制,也能保證透析的充分性。蛋白質攝入過低,患者營養(yǎng)不良及炎癥的發(fā)生風險也會增高。蛋白質攝入過高,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較差,體內氮質血癥較嚴重,影響其營養(yǎng)狀態(tài),體內的炎癥水平也會增高。臨床醫(yī)生應充分了解患者的腹膜轉運類型,個性化選擇營養(yǎng)治療方案以保證患者營養(yǎng)、透析充分、殘余腎功能保護,從而提高患者生活治療、改善遠期預后。
參考文獻
[1] Twardowaki ZJ,Nolph KD,Khatma R.Peritoneal equilibriumtest[J].Perit Dial Bull,1987,7:138-147.
[2] 譚融通,黃 莉,李堅梅,等.103例次持續(xù)性非臥床腹膜透析相關性腹膜炎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2,41(13):1267-1269.
[3] 張 蕊,任野平,李 冰,等.腹膜轉運和營養(yǎng)狀況在腹膜透析充分性評價中的作用[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09,17(1):24-29.
[4] Nelson R G,Tuttle K B.The new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diabetes and CKD [J].Blood Purif,2007,25(1):112-114.
[5] Wang AY,Woo J,Wang M,etal.Important differentation of factors that predict outcome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ss of residual function.Nephtol Dial Transplant,2005,20:396-403.
[6] Martin-dei-Campo F,Batis-Ruvalcaba C,Gonzalez-Espinoza L,etal.Dietary Micronutrient Intake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Relationship with Nutrition and Inflammation Status[J].Perit Dial Int,2012,32:183-191.
[7] 劉志紅,陳香美,俞雨生,等.維持性腹膜共識[J].中華腎臟病雜,2006,22(8)5:513-516.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