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緯
本文從課外探究式作業(yè)的作用出發(fā),結合科學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出發(fā),對課外探究式作業(yè)的類型以及相應的實施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推動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有所助益。
課上與課下是教學實踐中不可分割的兩個主體環(huán)節(jié)??茖W課程是實現科普目標,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精神,提高其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學科。課堂上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無論是教師的講解還是學生的吸收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利用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對課上所學進行鞏固是必要步驟。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素養(yǎng)成為教學發(fā)展的基本目標之一,因此,課外探究式作業(yè)作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課后學習方式,逐漸受到教師的青睞。
一、小學科學課外探究式作業(yè)的基本類型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合學生自主探索的課外探究式作業(yè)類型非常多,教師在實踐中應該結合具體的科學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進行設計。常見的課外探究式作業(yè)主要包括:實驗發(fā)明。即學生在課后根據所學的科學知識,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工具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利用,這種類型常用在一些物理知識的學習中;統(tǒng)計圖表。即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科學知識相結合,根據某些科學數據繪制走向圖,用數字描繪科學現象,如在《測氣溫》的教學中可以用到該方法;專題研究。即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根據一定的科學主題,對某一科學現象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以深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這種類型的作業(yè)相對復雜,它對學生和教師的素質都有一定的要求;故事收集??茖W家是構成科學發(fā)展史的一部分,而這些在某一方面有著突出天才的人物在研究探索中會形成一種精神力量,學生通過對這些故事收集,可以形象地理解科學精神。
二、小學科學課外探究式作業(yè)實施策略
1.精心誘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調動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外探究中,學生必然會遇到諸多的困難,而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并跨越障礙,理解科學探索的價值。課堂教學與課下探索是相輔相成的,在實踐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誘導,為學生的課后探索做好鋪墊,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觀察小動物》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文字為學生講述不同螞蟻、蝸牛等不同生物的生理特點和基本習性,也可以利用紀錄片增強科學知識的生動性;在《土壤與生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放大土壤的結構,并利用視頻加速植物的生長過程,強化視覺效果。通過這樣的課上引導,學生到自然界中自主觀察的興趣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而教師就可以順其自然地為其安排課外探索式作業(yè)。
2.設置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索素材
興趣的引導知識一個開始,要想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外探索作業(yè)中來,教師還應該為學生設置開放性的教學平臺,暢通學生的交流渠道,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足夠的素材。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有很多觀察性的作業(yè),這些科學現象需要學生長期的時間投入,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結合科學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耐心進行培養(yǎng),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置一個試驗區(qū),并在花盆中種上油菜,方便學生的觀察。而每節(jié)課,教師都應該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日記,這樣學生在課外探索中不僅能夠獲得科學知識,還能夠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
3.共同參與,為學生提供及時的教學指導
小學生無論是在自主學習能力,還是邏輯思維能力上依然有所欠缺,在學習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教師的指導。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發(fā)揮自身的教學主導作用,主動參與到課外探索作業(yè)中來,以便對學生產生帶動作用。例如,在《觀察螞蟻》一課中,教師可以在下雨后,將學生帶到學校的草地上,讓學生細心觀察螞蟻在雨后的表現,以及不同的螞蟻在體形特征與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在觀察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教學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以提高觀察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應該注重教學評價的作用,將學生納入到評價中來,讓學生通過總結探索過程,評價他人作業(yè),完成觀點交流,進而培養(yǎng)其自我反思與表達的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引導學生落實學生課外探索作業(yè),是推動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值得研究的思路。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該發(fā)揮小學生的自主能力,結合教材為其選擇課外探索作業(yè)的類型;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教學指導與評價,提高課后探索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